牢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备受瞩目。与以往相比,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着墨更多,特别提出“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强调“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观点更加明确、表述更加坚定、问题导向更加精准、治本之策更加有力,必将对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动力修复与重振增长势头发挥积极作用。

一、从新的历史方位和战略高度深刻把握中央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重大意义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新历史方位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动力基础,是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的关键着力点,也是有效应对“三重挑战”压力,稳增长并推动经济持续向好的迫切要求。

(一)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历史方位出发贯彻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要以经济科技的现代化为基础,没有生产力的跃迁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现代化只能是空中楼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离不开以现代企业为核心组织形态的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充分激发。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定场景下,必然体现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互惠共生、协同演进所催生的现代化强大动力。

纵观改革开放历程,我们之所以能够创造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重要因素之一在于形成了一种多元混合的所有制生态,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了既不同于传统苏联模式,又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两条腿走路”的经济模式,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由“双引擎”驱动的“混合动力”,进而把活力和秩序、效率和公平相统一,既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两极分化、社会对立、对外掠夺、危机频发等弊端,又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共同富裕。鉴于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基于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和经济体制“三位一体”的新概括,“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无疑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为如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精准把脉、开出良方。这一系列党的理论创新、战略部署、政策指引充分表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策,多元混合所有制生态将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始终,也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二)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维度来贯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抓手。牢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着力点。

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要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疏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动力充沛、内部协调、循环通畅的社会再生产体系,这就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打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堵点,使经济运行血脉畅通。而两大战略最终要依靠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两类微观主体的协调配合,才能落地见效。比如在生产领域,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国有和民营科技创新领军企业要协调配合、融通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维护产业链安全稳定。在分配领域构建促进内需长效机制,一方面,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扩大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作用,促进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有机结合,优化分配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国有企业加大利润上缴比例、划拨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等方式,织密织牢社会安全网。在流通领域,国有企业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民营电商企业、物流企业快速发展,提高市场竞争程度和供需适配度,减少流通环节,加快流通速度,这些都有助于明显降低流通成本,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从中获益。在消费领域,公有制经济在供给具有正外部性效应的公共产品领域具有比较优势,非公有制经济在提供竞争性非公共产品领域具有比较优势,二者分工互补,可以更好满足人民对多样化产品和服务的需要,充分开发超大规模市场需求潜力。总之,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载体,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发挥不同所有制经济比较优势,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从稳定经济运行的现实要求维度来坚决贯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我国经济形势的科学研判提出“三期叠加”的概括,即我国进入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新冠疫情暴发后,我国经济又遭遇“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不稳”三重挑战,经济形势异常严峻。破解当前经济困境的关键在于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如果预期不稳,市场主体的行为便趋于保守,经济收缩程度就会加剧。一旦二者形成恶性循环,会使整个经济锁定在下行通道,长此以往,必然会削弱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基础。而稳预期的关键在于提振各类市场主体的信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在此关键当口,要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良好的环境,千方百计把各类市场主体保护好,充分发挥企业和企业家能动性,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

二、坚持问题导向,多措并举与精准施策,维护好互惠共生、协同发展的所有制生态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要坚持问题导向,多措并举与精准施策,维护好多元混合所有制生态,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形成相互支撑、互惠共生的良好格局,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舆论环境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们长久坚持的一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并出台一系列支持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但社会上仍不时出现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不正确议论,其中既有试图否定公有制经济的论调,比如宣扬“去国有化”,又有试图否定非公有制经济的论调,比如近年来曾出现的“私营企业离场论”“新公私合营论”。这些错误观点和舆论杂音的形成,是各种主客观因素复杂交织所致。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各种风险积聚,给我国经济和市场预期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搞“脱钩断链”、构筑“小院高墙”,必然会波及我国企业发展,尤其使一些出口导向型民营企业受到较大拖累。从市场环境看,新冠疫情冲击使大量中小微企业面临生存困难,加之受融资、税费以及原材料涨价带来的综合成本上涨影响,民营企业面临较大压力。从发展阶段看,伴随我国从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速放缓但结构调整压力加大,原有的粗放式企业经营模式难以为继,高速增长期积累的各种问题在增速换挡期开始“水落石出”。上述因素相互叠加,使民营企业发展面临更多困难,自然会形成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恶化、朝不保夕的社会观感。从政策环境看,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但不少落实不到位,在平等保护产权、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有些政策制定过程中前期调研不够,没有给企业留出必要的适应调整期。有些政策相互不协调,政策效应同向叠加,或是工作方式简单,导致一些初衷好的政策却“事与愿违”。从舆论环境看,一些理论界关于所有制、资本等问题的探讨和争论被不恰当地在舆论场放大,加之社会上原本存在一些对发展混合所有制、规范平台经济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等政策的误读和曲解,必然对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稳定预期造成较大干扰。

贯彻“两个毫不动摇”的当务之急,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和谐共生、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舆论环境。

要旗帜鲜明地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可分割的内在要素,充分阐释和宣传二者在促进经济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的重要论述精神,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大力宣传民营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就业、财政税收、科技、创新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不能仅凭少数企业出现个别问题,就对民营经济整体进行污名化。在理论研究中,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全面准确理解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中关于资本、所有制的观点,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防止以偏概全,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不断完善支持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法治环境和政策环境。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在功能定位上,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产权保护上,明确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在政策待遇上,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通过立法的形式把党和国家关于支持和保护民营企业权益,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平等对待不同所有制主体的方针政策进一步硬化为可具体操作的法律,完善有效的公平执法机制,对于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要形成有力有效的惩罚机制和惩戒措施。完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诉求反映和权益维护机制,以法治的方式推动各种所有制健康发展,增强民营企业长远发展的信心。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协调好涉及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要在充分调研和听取企业意见,并对可能的短期和长期、局部和整体、微观和宏观经济社会影响进行科学研判的基础上,优化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形成系统合力。特别要避免“一刀切”、层层加码带来的“合成谬误”,对民营企业造成“误伤”,对经济形成收缩效应。从稳增长、促发展的角度看,要持续加强对民营企业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财政上要助企纾困,持续推进减税降费、退税缓税措施;在财政补助、税费优惠、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继续推进企业减负行动,出台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的若干措施。货币政策加大向民营企业的倾斜力度,推动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完善金融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可靠、高效、便捷的服务;丰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其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获取更多金融资源。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积极发展技术市场,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化服务;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支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互联网平台企业健康发展,鼓励平台企业合规经营,使其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二)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发挥好国有经济“稳定器”和“压舱石”的重要作用

国有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发挥着“稳定器”“压舱石”的重要作用。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发展、建设大国重器、维护国家经济和社会安全方面,国有企业发挥主力军作用。国有企业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杠杆。在经济下行阶段,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增加社会投资、优化产业布局、维持就业水平等方式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以稳定经济运行。在应对新冠疫情等重大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冲击中,国有企业在保障基本民生物品和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发挥关键作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一定要把国有经济这笔宝贵财富积累好、发展好。

要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动国有企业聚焦主业主责。国有资本应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更好聚焦国家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保障公共利益等功能。立足国有资本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根据主营业务和核心业务范围推进分类改革不断深化,处理好国有企业承担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国家安全责任的关系。在基本完成国有企业的功能界定与分类基础上,进一步根据企业集团内部不同成员单位所从事的业务范围细化分类,并深入推动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分类考核、分类监管取得更为积极的成效,使国有企业功能定位更加清晰,与市场经济深度融合。

以创建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全面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对标“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这一世界一流企业的十六字标准,增强国有企业面向全球的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产业发展能力、创新引领能力、品牌塑造能力,良好治理能力,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使其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充分发挥企业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领导作用。有效协调党组织、董事会、经理层之间三者的关系,明确权责边界,加快构建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现代企业治理体系。加强董事会建设,完善授权放权机制,充分落实董事会职权、经理层经营管理自主权。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落实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

(三)不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努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我国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发展起来的,为推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增加税收、推进技术创新做出巨大贡献,是激发市场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不仅是造就中国发展奇迹的重要因素,而且为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集聚磅礴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是牢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重要部署,也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长久之策。

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稳定民营企业投资创业、勇于创新的长远预期。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有恒产者有恒心”。如果产权保障不力,就会使企业家预期不稳,影响投资热情和创新动力。要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不合理规定和隐形壁垒,加大对其产权保护力度,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要加强对各类产权全面保护。保护产权不仅包括保护物权、债权、股权,也包括保护知识产权及其他各种无形财产权,以促进企业创业创新动力。要强化公权力对产权的保护。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和政务诚信建设,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增强政府契约意识。健全统一规范的涉产权纠纷案件执法司法体系,建立产权纠纷案件纠错和救济机制,总结宣传一批依法有效保护产权的好经验、好案例,推动形成保护产权的良好社会氛围。

营造促进企业家健康成长,弘扬企业家精神的良好环境。企业家在引领和组织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财富创造领域发挥关键作用,是一种稀缺而宝贵的社会资源。当前顶住经济下行压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需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要形成一种理解企业家、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社会氛围,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进一步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严格保护企业家财产权、企业家创新权益;营造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强化企业家公平竞争权益保障,健全诚信经营激励约束机制。树立对企业家的正向激励导向,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引导更多的民营企业家勇于创新、专注品质,追求卓越,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切实增强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围绕加快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营造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制度环境。加快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更好发挥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降低民营企业面临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和流通成本。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任务。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有助于打破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市场普遍存在的二元分割状态,拓宽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获取生产要素渠道,降低民营企业运营的综合要素成本。此外,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坚持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实施机制,增强刚性约束,都有助于营造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制度环境。

(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发展型政府治理模式,各级政府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方式,吸引人口、要素和各类市场主体向本地集聚,推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其中,政府官员与企业家的互动关系是造就这种发展型政府模式的重要因素。当前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更需要各级领导干部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同时,要厘清政商交往边界、避免出现“官商一体”“官商勾结”,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所谓“亲”,就是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真心实意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所谓“清”,就是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

各级政府应采取多种方式经常听取民营企业意见和诉求,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完善涉企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保持决策的科学性和政策连续性稳定性,进一步完善监管和柔性执法体系。创新民营企业服务模式,提升政府服务意识和能力,完善对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模式和服务链条。政府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也是市场公平的维护者,要更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把营造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作为优化政商关系的关键抓手,支持企业家心无旁骛,以恒心办恒业,深耕中国市场,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优势和潜能充分释放。

作者简介:张慧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博导,产业经济与经济学说史教研室主任。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并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曾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并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出版多部著作。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