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

〚林建华 郑传兴〛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目标,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特别强调的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是中国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理应重视并深入研究。

对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的总体认知

现代化是描述人类社会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历史变迁的“动态”概念,特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所发生的一种革命性变化,既包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过程及其变化,也包括不同国家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及其变化,既是经济上的市场化、工业化,也是政治上的法治化、民主化,既是社会生活上的世俗化、城市化,也是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无论从世界整体还是从国别来看,现代化道路都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曲折性。现代化进程与知识生成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现代化是知识应用的升级。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经历了两个阶段,知识被应用于工具、工艺和产品,创造了工业革命,知识在新的意义上开始应用于劳动,创造了生产力革命,显示出“知识就是力量”。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主宰的时间持续了100年,从1880年到二战结束,生产力革命用了70年在世界范围成为主要力量。从工业社会到知识社会,知识开始被应用于知识自身,即利用知识来找出如何把现有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 知识正在加快成为生产的一个要素,俨然已经成为现代化进程中最难获得和最难替代的生产要素,是现代化发展与演变的真正原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中国特色,也有世界现代化的普遍特征,也同样要求建立能够解释中国式现代化确定性、规律性和程序性的认知,以便能够廓清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现象与本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为全面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型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并以体系化的知识表达,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对历史辩证法的主动遵循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积极顺应,改变了现代化理论与知识体系的“西方”特征。从这一认识出发,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可以界定为依据知识生产的基本原理,以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为研究对象,形塑国家,服务世界,并为实践检验、被世界认同和自觉使用的命题、原理、推论、公式、符号,且能够以开放的姿态接受批评并建构发展的知识系统。

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

自主建构的迫切性与可能性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进入新时代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迫切需要以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概括和凝练中国实践、推动和指引未来发展。但一个毋庸讳言的问题是现代化知识生产能力不足、知识含量欠缺、知识传播力不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为古今之通理,中国迫切需要实现从解决“挨打”“挨饿”到有效解决“挨骂”的论域转换,并对中国特定发展利益和道路作出合情合理的正当性辩护。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科学回答时代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及时总结新的生动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因此,加快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迫切性。

值得欣慰的是,面对“两个大局”,在社会实践结构出现历史性巨变的当下,中国已然具备了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较丰厚物质基础和深切的理论需求。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知识体系建构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的丰富内涵正是其生成时代的现实浓缩与本土映射,本质上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新际遇和新挑战下的新发展、新表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和风险挑战。这就需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成果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在不断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的过程中,为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的建构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从而更好地以新知识结构和知识范式,来建构中国人的“意义世界”、国家图景和世界愿景,并以方法论的自觉和价值观的深化来达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建构的实践路径

建构起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展现中国风格的现代化知识体系,让知识体系直接嵌入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具有普遍解释力和服务力的知识力量与精神力量, 正如恩格斯所言,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的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这种社会精神生产需要从经验现象上升到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凝聚成文明的内核,表达成为助推经济社会可持续进步的知识价值范畴、知识结构范式和知识发展能力,从而形塑国家,服务于人类。

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两个结合”的引领性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思想信仰支撑。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仅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且还取得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之贯彻于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建设全过程,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深入揭示中国社会发展演变的基因密码,科学总结认识中国社会、推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规律。

要强化问题导向、问题意识,努力破解中国式现代化前进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难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中国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党聆听时代的声音,基于问题意识,把握问题本质,以问题为中心破解发展难题。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要聚焦于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通过对中国现代化经验的概括和提炼,形成原创性的本土知识,并促成知识的积累和系统化。只有这样,才能建构科学、合理、有效的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

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的建构和传播。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对中国现代化的准确描述、中国现代化经验的总结、中国现代化声音的概念与理论体系的传播,导致难以通过非西方话语有效输出“中国之理”,发出“中国之声”。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在国际舞台上和学术交流中的被动局面,就必须用中国学术的洞察力,回应西方现代化理论中存在的伪知识和局限性的知识以及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错觉。

(作者分别系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