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 我市实现阶段性预期目标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马征

4月21日,大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大连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大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大连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林强介绍了2022年度我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总体情况。

“十个推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重构、能力提升

2022年以来,大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中央、省委系列部署,着眼让城市更加安全、让市民生活更加安宁、更加幸福,更好服务保障新时代大连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下大力气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2022年2月15日,市委召开两千人大会统一安排部署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此后出台了《大连市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按照提升基层组织力、管控力、服务力的基本主线,确定了“十个推进”重点任务,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重构、能力提升。

截至去年底,《方案》确定的143项具体举措完成率达97.2%,全市刑事和治安案件“双下降”,命案和安全生产事故分别同比下降51.2%和18.5%,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提升至98%,进一步夯实了社会稳定“基本盘”、守牢了安全发展底线,为大连市高质量快速发展,当好东北振兴“跳高队”和“辽沈战役”急先锋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实现了阶段性预期目标。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扎实推进

严密了组织。全面推动“大工委”“大党委”建设,街道(乡镇)“大工委”增至149个,社区“大党委”增至743个,覆盖率100%。建立网格党支部15285个,4.6万名在职党员编入网格党组织。健全了机制。创新“1331”工作法等制度机制,形成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项目清单3491项,协同解决课后托管、夜间停车等一批民生需求。西岗区构筑的“一核多元”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成效显著。壮大了力量。市县两级共为街道(乡镇)增加行政、事业编制1617名,平均每个街道(乡镇)增编11名。择优选派3011名干部下沉基层,新招录社区工作者近3000名,配备社区民警、辅警3620名,全市社区工作人员总数较2022年初翻一番。

基层减负赋能增效成功破局

打破规模束缚。按照万户以上“瘦身”,千户以下“健体”的原则,对215个社区进行调整,全市新增社区108个,社区平均管辖户数降至3266户,降幅达15%,社区规模趋于合理。消减制度痹症。制定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清单,重新确定102项社区工作事项,较之前减少47%,逐步解决社区工作杂乱多、不聚焦的问题。升级治理模式。推广中山区“和合大院”、高新区“社工站”等自治模式,深化“五社联动”等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2022年度全市新增社区社会组织1231个,街道(乡镇)社会工作站全覆盖,提前一年完成省赋予目标。

网格治理体系升级优化

夯实了基础。制定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暂行办法等制度性文件,系统设计、整合规范涉及29个部门的36项事项清单,网格事项纳入全市一张网。坚实了基座。完成全市网格统一编码和电子地图划分,调整设置综合网格19661个、专属网格1526个,配备网格员20409人,实现网格化管理服务覆盖率100%。做实了保障。开展岗位培训402场次,参训网格员36204人次。结合党的二十大安保等重大任务,全市选树优秀网格员、最美网格员358名,持续激发网格员队伍建设活力,提升了网格治理效能。

社会矛盾化解能力得到提升

紧盯日常隐患。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涉法涉诉信访矛盾化解攻坚等专项行动,全市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23948件,化解率99.47%。紧盯源头治理。全面推动“三官一律”进社区(村)工作,建立法官基层服务站629个、检察官工作站148个、警调对接调解室216个,聘请800余名律师担任社区(村)法律顾问,解决群众身边法律服务、纠纷调处的“最后一百米”。紧盯基础建设。大力推广建设“法云调解室”,人民法庭全部入驻线上调解平台;整合“12348”“智慧调解”等资源平台,新建1690个“法治超市”;打造推广“甘心调”等治理品牌,有效发挥了典型引领作用。

公共安全体系逐步完善

扎牢了“防护网”。先后出台《大连市乡镇(街道)突发事件预案编制指导意见》《大连市安全隐患举报奖励办法》等10项工作制度和标准规范,落实了基层早发现、早处置安全隐患的工作举措。强化了“主力军”。恢复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督站,配齐监管人员,全面组建乡级应急救援指挥部,建立综合性兼职应急救援队327支,基层应急救援能力大幅提升。建起了“防火墙”。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检查,加强日常教育宣传,发放宣传读本76万册,引进“国家应急广播”数字终端1700台。全市共排查各类安全隐患5.7万余项并全部整改,实现安全隐患“动态清零”。

社会治安风险管控更加有力

创新机制有突破。制定群防群治队伍参与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等规范性文件,完善组织领导、队伍建设等10余项工作机制。推动《大连市基层社会治理条例》纳入2023年立法项目。壮大队伍促发展。建立大连市平安志愿者协会,打造“滨城卫士”大连平安志愿者品牌,在党的二十大和全国两会安保、金普烟花晚会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突出实效得安宁。在东北地区创先建立“最小群防单元”点位9908个,探索建立“平安指数”,强化了对刑事、治安案件等预警预防能力。全市刑事案件下降8.4%,社会治安风险管控能力明显提升。

城乡精细化管理成效明显

“民有所呼”,主动有为。开展“为百姓解难事”专项活动,共梳理出“为百姓解难事”事项2212个,已解决1299个,争取2024年前全部清零。“民有所需”,积极作为。为解决老旧居民小区停车难问题,公安机关采取规划单行路、调整微循环等多项措施,设置泊位4355个,并在校园周边划定临时泊位1479个,有效缓解校园周边上下学时段因停致堵现象。“民有所怨”,担当敢为。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物业管理问题,专题召开全市加强物业管理工作会议,强力推动物业管理工作。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开通东北首个“e食无忧”政企共治平台,开展“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再创新高。

数字信息化建设逐步成型

基于现有综治信息化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加快推进我市基层社会治理“智慧平台”建设。依托大连市政务信息平台,形成12个地区和70个部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保障街道(乡镇)所需数据有序共享。目前,发布政务信息资源目录3457个,归集数据100亿条,月均提供查询服务385万余次,居全省领先。

基层服务基础有新拓展

突出建设升级。围绕“一老一幼”设施优化,改造党群服务中心517个,社区设有老年食堂的由107个增至147个,设有日间照料的由223个增至325个,设有儿童托管的由249个增至312个。拓展经费覆盖。在全省率先落实村级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指导社区(村)党组织管好、用好经费,目前已有322个村建立服务项目511个。提升公共服务。新建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服务空间17个,实现街道(乡镇)、社区(村)综合文化站、服务中心网络服务覆盖率100%。全市建立便民服务站1389个、“裕农通”便民服务点876个,实现服务群众更便捷。

保障机制运行更加完善

办事“有钱”了。市县两级投入经费25亿元,推进基层基础建设,加大社区工作者、人民调解员等人员薪酬保障力度,并按照大村10万元/年、小村5万元/年标准,将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保障范围由社区扩大至村。干事“有人”了。畅通了基层干部上升渠道,对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按规定程序解决事业身份;对特别优秀的网格员,在报考事业单位时放宽学历年龄限制,引导更多人才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管事“有权”了。明确了街道(乡镇)对辖区的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应急处置权,强化了对派驻机构、主要领导考核任免的建议权,让基层“说话更管用”“吹哨更好使”。

“五个强化”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走深走实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为不断深化工作开展,今年4月14日,市委召开了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推进会议。下一步,我市将以深入开展“基层治理”提升行动为载体,以“五个强化”为重点,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实现与“两先区”“三个中心”建设相匹配,与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相同步。

进一步强化政治导向。将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与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大连振兴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结合起来,对标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社会治理目标要求,强化体系建设,解决“难点”“堵点”,确保我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构建更加合理、运行更加顺畅。

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对照“十个推进”的具体目标要求,对照先进地区的优势经验,对照群众满意的唯一标准,组织各地区各部门全面检视、逐一评估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质量,认真查找短板不足、漏点盲点,针对问题抓好“补课”“补考”和“回头看”工作,确保各项任务抓出标准,每项要求落实到位。

进一步强化需求导向。坚决把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提升群众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继续坚持从解决群众高度关注的养老托幼、停车困难、医保医疗、物业管理等“急难愁盼”民生需求入手,精细谋划、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将这些重难点课题彻底攻克,真正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贴心服务赢得群众满意、社会和谐。

进一步强化目标导向。在总体谋划上,立足服务保障大连挺进“万亿GDP城市”、当好东北振兴“跳高队”和“辽沈战役”急先锋,着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大连实践,力争辽宁领先、东北争先乃至全国创先。在具体突破上,重点完善组织协调、指挥调度、数字智慧治理、风险防范化解、民生服务管理等五大治理体系,拉长治理短板,巩固治理优势。

进一步强化效果导向。进一步完善制度化常态化刚性化督导考评机制,倒逼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抓、大力抓,倒逼各级干部按实绩交账。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