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试论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王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高校要抓住机遇、主动作为,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力跑出“加速度”、全力追求“高质量”、着力提高“协调性”,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形成高校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互促双赢的大格局。

完善体制机制 做好顶层设计

高校要结合办学方向、学科特点,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出发,设定目标、明确任务、强化责任、落实保障,坚持党委统筹兼顾的乡村振兴工作组织体系,明确上下协同发力,抓好各部门目标任务考核,将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同步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上来。

设定乡村振兴主要目标。2023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这为高校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在教育、科研、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逐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布局,构建学科建设方向,强化人才支撑根基,助力现代化农业农村建设。

明确乡村振兴重点任务。高校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引领,提升乡村振兴的硬实力。通过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使高校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创新和成果供给的重要力量。同时,高校可以加强理论和政策研究,提升乡村振兴的软实力。通过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咨询,打造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高端智库。此外,高校可以持续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建立“蓄水池”。

强化乡村振兴支持保障。一方面,高校可以积极完善帮扶政策,发挥乡村振兴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主动向农村援派干部人才,在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并做好典型选树,完善激励机制。此外,高校还可以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或加强高校之间的联系,组建乡村振兴联合体,协同发力。

立足本位特色 发挥高校优势

高校在理论、人才、科技、文化、创新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以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将自身优势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动能。

加强政治引领。高校在党的理论研究、政策解读等方面相对系统,师资力量完备,且在课程开发等方面独具优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党的领导,高校可以集结师资力量组建讲师团,前往农村及时宣传、普及、解读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为农村党员系统性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打造平台、创造机会,进一步抓好基层意识形态工作。

提供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校作为人才聚集地,可以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发掘乡村特色,为乡村振兴丰富新时代文化内涵,提供智力支持,推进人才发展、学科建设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与创新。

注入科技动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化农业农村,更需要科技的支持,用科技为乡村振兴提质增效。高校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和研究方向,深入挖掘学科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联系,促进高校学科建设与乡村振兴良性互动,促进产学研融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注重人才培养 抓住关键核心

人才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最主要因素,人才培养尤为重要。高校处在教育链条的顶端,做好人才培养和储备,是推进乡村振兴蓄力衔接的有效保障,也是推动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振兴乡村形成合力的核心。

提升农村干部整体素质。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高校可以整合政治、经济、管理、农业等学科和教师资源,以农村干部为主体,以易理解、接地气、实用性和好掌握为要素,从政治素质、理论素质与能力素质等多个维度合理规划课程设置,定制专题培训,周期性开展继续教育,为村干部素质提升补齐重要环节。

建立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以农民企业家为主体,高校针对性地开展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领导力提升等研修培训,着重培养一批现代企业管理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特色着重培养一批技能型人才,如医学院培养护理型人才、农科院培养种养殖型人才等。

加强农村学子教育帮扶。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而教育在大规模消除贫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展扶贫助学工程,高校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经济情况和意愿,资助农村困难学子,助力其完成学业;开展视野拓学工程,高校可以结合校园开放日等活动,邀请农村学子走进大学校园、大学课堂,使其更加直观地感受大学氛围、了解科学前沿,拓展世界观;开展知识导学工程,鼓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前往农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为农村学子补习知识,开展朋辈辅导等。

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校地融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高校要具备共同体意识,上下一盘棋,推动供给侧改革,整合人、物、财等资源,形成乡村振兴合力。

促进人的双向流动。高校主动向农村援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干部人才,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完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时,高校可以释放出部分工勤岗位,单独面向农村招工,重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帮助农民再就业。

打通物的传送渠道。高校可以通过食堂采购、农产品展销会、校园超市等方式架起农产品与高校市场之间的桥梁,打通农产品与师生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助力农民增收与解决师生对食品需求的双赢。

引来财的源头活水。高校可以主动开发校友资源,将其引入乡村振兴领域。著名教育专家潘懋元教授曾说过,“校友是大学办学业绩的标尺,是学校最可贵的潜在资源”。高校的校友分布在世界各地,渗透在各行各业,拥有庞大的人脉资源、信息资源和财富资源,并形成了范围广、层次多、互动强的校友网络,引导校友“带资进村”,将在农产品流通、农民再就业、农村新开发等方面大有可为。

(作者系大连理工大学援派盘锦市盘山县高升街道钱家村驻村第一书记)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