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抑郁了,家长怎么办?

“我觉得自己挺差劲的,什么都干不好,没人喜欢我,从小到大我都没什么朋友。我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吃饭没什么胃口,晚上总睡不着,常常想哭,睡眠质量很差,直到第二天一早,天亮了,我昏昏沉沉没精神,还得努力装成没事人一样去上学。”当一个孩子出现显著且持久的忧郁、悲哀和烦躁情绪,并伴随一系列行为和身心的不适症状,说明这个孩子可能抑郁了。抑郁的孩子感觉不到快乐,容易哭,丧失兴趣,思维迟缓、意志减退、价值感低,常常产生无力感、绝望感,社会功能减弱,严重时睡眠也会有问题,甚至有可能产生轻生的想法。

首先,家长要通过孩子的情绪、言行、思维、生理等状态,初步判断孩子的抑郁程度,如有必要及时就医诊断和治疗。

第二,要帮助孩子感受到人际支持。孩子的人际支持主要来自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

学校方面,家长要加强与学校和教师的交流与配合,实现家校协同与合作,鼓励孩子增加同伴间互帮互助,帮助孩子感知到周围环境中教师、同伴的支持与认可,从而保持愉快的心境,体验到幸福感。

家庭的支持对孩子至关重要。父母要多陪伴孩子,要创设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安全、适度严格、没有冲突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感受到稳定、亲密的家庭关系,体验到内心的安稳与幸福,更能让他们敢于去建立、维持其他的人际关系,积极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同伴的支持与温暖。这不仅可以改善孩子的抑郁,还能提高孩子面对负面问题时的自我调适能力。家长们要尽力让孩子体验到自主感、归属感和胜任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尽量创造机会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决定并完成。家长通过适度放手、积极反馈来满足孩子的成就感和胜任感,让他体验到亲密感和安全感。在日常沟通中,家长要多倾听,少说教,不分析、不说教,不急于给建议,更不要批评、抱怨,引导孩子充分地表达与宣泄。倾听的同时,要适当表达对孩子的理解,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去感受。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和信得过的同学、朋友倾诉痛苦;多鼓励孩子向学校、老师反映遇到的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去寻求帮助。如果这样做还不能有效缓解孩子的抑郁,可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

第三,引导孩子记录幸运,发掘美好。

孩子抑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美好”,于是悲观绝望。所以家长要引导孩子们记录幸运、发掘美好。比如让孩子在每晚入睡前,写下三件以前发生过的开心事儿,不必是重要的大事,比如同学借给自己课堂笔记、一起放学回家等等。常常复盘那些美好,孩子的感觉也会变好,更敏锐地寻找积极事物,抑郁就逐渐消退了。

第四,以运动健身的方式进行生理调节。

抑郁与生理因素密切相关,让孩子通过运动来改善生理状态,是调节抑郁情绪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运动能让孩子身体放松,缓解压力,还能促进睡眠,同时让大脑释放出天然的抗忧郁的成分——多巴胺和内啡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药物治疗的效果。运动激发的积极情感和思维,有助于孩子变得自信,由此消除消极认知导致的悲观失望。

运动要坚持,可采取多种方式,如:跑步、游泳、打球、瑜伽、骑单车、跳舞等。要想获得良好的心理效应,运动时间可以保证20分钟到60分钟。少于20分钟,锻炼时间太短,相应的情绪效应还没来得及出现,身体活动状态就结束了;超过60分钟,锻炼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疲劳、厌倦等状况,甚至引起运动损伤和疾患。

文/大连教育学院 周茹 整理/曲琦

编辑:高佳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