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徐丽曼 杨博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必须遵循的实践要求。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其理论来源、丰富内涵与时代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推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相互促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均衡改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全面增强。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理念

的由来与发展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理念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既可以表现为人们对现有经济基础的认同与维护,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也可能表现为在错误的价值观影响下,社会成员理想信念迷失、责任意识淡薄,造成社会发展动力不足。物质发展要坚持文明的向度,就必须有精神文明来引领。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推动二者的均衡发展、相互促进,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遵循与坚守。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不断被满足的过程。作为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推动现代化,就要抓住现代化的关键——人的现代化,不仅注重为人的发展创造物质条件,还要注重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尺度、行为方式的现代化,克服重物轻人的发展弊端,追求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理念源于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的奋斗中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从致力于“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两个文明建设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不成其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理念始终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发展的历程之中。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并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提出,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实践指向。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

推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实践理路

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理论主张以协调为基本法则,积极应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寻求社会发展的有效合力从而实现人类社会良性有序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民族地区协调发展等协调发展理念。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同样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理论的坚持和发展,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推动“两个文明”均衡改善、相互促进、全面增强。

第一,坚持正确处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推进二者协调共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切中肯綮地指明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时代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我们所要追求的共同富裕,是物质、精神都走向共同富裕,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根基。要坚持“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毫不动摇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立足各地资源禀赋,打造优势产业,不断优化生产要素、就业结构与分配格局,促进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同时,还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重加强文艺创作规划引导,推动一批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产出;要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让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在新时代蓬勃发展、繁荣兴盛;要坚持文化发展创新机制,推动传统文化与新技术新业态相结合,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融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二,坚持正确看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推进二者均衡改善。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物质文化世界和精神文化世界,物质世界满足人的肉体生理需求,精神世界满足人的主体精神需求。社会发展中必须努力避免重视技术经济忽略人文精神的现象,防止物质与精神的失衡,要努力解决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精神生活尚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要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凝聚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人文精神,应对现代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精神困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要不断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有效开展各类宣传体验活动,积极弘扬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要将文化事业摆在社会发展全局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利用好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的文化宣传、价值传播功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三,正确认识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关系,推动二者全面增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还面临着不少深层次矛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许多严峻复杂的风险和挑战,这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更要切实用好思想教育这把钥匙,不断夯实精神之基,增强团结一致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勇气与信心。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要在新时代积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为指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作者分别为大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