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事大学在国际舞台展示中国海事教育风采
本报讯(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谢小芳)组织学术团队,立足航运,围绕国际组织热点议题持续跟踪研究,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和政策对话,在议题设置、规则制定方面输出中国方案。2023年,大连海事大学团队跟进国际海事组织、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国际电信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国际航标组织等多个国际组织的涉海议题,共选派21人次参与相关会议,在国际舞台展示了中国海事教育风采。
国际海事组织(IMO)是联合国负责海上航行安全和防止船舶造成海洋污染的一个专门机构,是国际海事领域最重要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之一,设有5个委员会。2023年,大连海事大学团队持续跟踪IMO各委员会相关议题的研究工作,部分学者随政府代表团参会,直接参与相关议题的谈判工作。
海上安全委员会(MSC)是IMO最高技术机构。2023年,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副教授邢胜伟跟踪参与MSC会议,在MSC107届会议上负责海上自主水面船舶(MASS)、能力建设议题,参加MSC海上自主船舶会工作组第2次会议,通过现场参与MASS规则的讨论,一方面为大连海事大学相关提案提供了支持和及时反馈,提升了学校深度参与国际海事组织MASS规则制定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校同部海事局、中国船级社等国内单位的交流与合作。
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MEPC)是IMO最重要的技术委员会之一。大连海事大学海运温室气体减排研究团队深度参与MEPC关于海运温室气体减排多边谈判和相关多双边磋商。2023年一年共计完成8份提案与5次立项。该学术团队牵头制定“船舶营运碳强度评级机制”和《船舶营运碳强度评级方法导则》等10项技术导则,是IMO近期最为重要的全球强制性海运温室气体减排机制之一,也是我国首次在重大全球性议题中提供的整套制度设计方案。此外,该校航运发展研究院张爽研究员担任“船舶碳强度会间通信组”和“船用燃料生命周期评估会间通信组”协调人,也是《IMO第四次温室气体研究》的核心主笔人。为表彰其在全球海运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制度构建进程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张爽被授予“巴西海军功绩勋章”。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团队持续跟踪IMO法委会(LEG)相关议题研究工作。2023年3月,该校法学院副院长朱作贤教授以线上形式,法学院教授韩立新和航海学院副研究员李桢以线下形式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了于伦敦召开的IMO第110届LEG会议。会议期间,重点参与了责任与赔偿工作组的审议,全部修改意见均得到会议认可,并写入最终报告。朱作贤重点参与了防止船舶欺诈性登记工作组议题讨论,就本届会议讨论的议题6“打击欺诈性船舶登记和欺诈性登记机构的措施”提交了LEG110/INF.4号提案并获采纳。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是联合国核心法律机构之一,一直致力于促进国际商法改革和国际商业规则现代化。2023年5月,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作为非政府组织正式成为贸法会观察员,加入UNCITRAL第二工作组(争议解决)和第六工作组(可转让多式联运单证)。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教授朱作贤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专家成员之一,参加了目前为止的全部三届工作组会议并将持续跟踪研究、参与讨论,力争为该国际立法项目的顺利完成贡献中国智慧。
国际电信联盟(ITU)是联合国的重要专门机构之一。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学术团队致力于“海事+”式创新,将海事与通信领域相融合。该校教授姜毅参加了世界无线电大会第2次筹备会议、ITU-R第5研究组区域会议、ITU-R海事移动服务第31次会议,参与了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GMDSS)现代化和e航海实施的有关规则行动议题讨论,提出了我国关于AIS技术标准ITU-RM.1371-5建议书的修订建议,并积极探讨VHF语音数字化、VDESR模式等未来议题的发展规划。
大连海事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进,各国际组织日益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新形势下,大连海事大学也将持续追踪国际前沿信息,不断提高研究水平,提升学校国际声誉和学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