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施“两个规划”为抓手 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大连妇女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许晓楠

妇女人均预期寿命84.04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核心指标均处于全省前列……在第三轮大连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终期评估中,妇女规划七大领域55项目标和儿童规划五大领域63项目标基本实现。市政府妇儿工委办公室获全国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先进集体称号。

中山区海政幼儿园师生在做课间游戏。(资料图片)

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医护人员在细心护理新生儿。(资料图片)

我市组织少年儿童开展清洁沙滩公益活动。(资料图片)本版图片由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王华 摄

2022年4月发布的第四轮大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明确了妇女儿童在健康、教育、经济、参与决策和管理、社会保障等15大领域161项主要目标任务和188项策略措施,其中27项高于省《规划》目标,并增设33项本地特色指标、160余条具有大连特色的细化举措。同时,在全省率先推出基层智慧报表系统,为“两个规划”统计监测工作提供数据化平台,实现了一网通报。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工作,不断强化主体责任,加强政策保障和机制建设,把妇女儿童发展目标任务纳入大连市“十四五”规划、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市工作实绩考核和重点督查项目推动落实、纳入部门职责范围和同级政府财政预算,与全市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一体推进。市人大、市政协高度关注,分别对“两个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视察,推动解决妇女儿童发展重难点问题。全市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

持续改善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我市以保障母婴健康、防治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重点,不断加强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建设,增强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组建了东北地区最大的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并依托该中心建设妇女儿童疾病领域重大科研平台,提高了我市妇女儿童重大疾病诊疗能力和妇幼保健服务水平。建成省、市、县三级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25所。提高血液病恶性肿瘤患儿大病保障标准,减轻了我市血液病恶性肿瘤患儿家庭的负担,并将妇女产前检查费用纳入门诊统筹支付范围,妇女产前检查费用年度支付限额全国领先、全省居首。将“两癌”患病贫困妇女救助、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医疗救助等多个项目列入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在全省率先将贫困妇女“两癌”救助从农村扩至城市。加强儿童心理健康和精神指导服务,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进校园工程,全市所有中小学均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室,全市儿童医院和有条件的妇幼保健机构均开设儿童心理科门诊。

持续提升妇女政治经济地位

我市坚持把培养选拔女干部纳入全市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部署,统一规划实施,为女干部成长发展提供有力保障。100%行政村(社区)“两委”班子配备1名以上女性成员,市级党代会女代表、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占比分别为37%、33.62%、31.89%,较2017年分别高出1.5、14.37、6.02个百分点,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女性创业就业环境得到优化,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女性就业人员占比连续十几年超过四成,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女性所占比例为68.99%;出台了《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实施意见》,制定了16项主要任务、2项保障措施,并将女性科技人才申报年龄放宽2年,为女性科技人才成长进步、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助推女性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持续促进儿童优先发展

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017年以来我市累计新增公办幼儿园108所、公办学位30690个,2023年底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9.2%,“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不断提升保障水平,我市中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每年1350元和1150元,集中养育和社会散居孤儿养育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2775元和2497.5元,位居全省首位。9部门联合出台家庭教育五年规划,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家庭教育在立德树人中发挥更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完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建设,建立性侵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一站式办案场所,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全面综合司法保护;建成市级未保中心1个、区市县未保中心12个、乡镇(街道)未保站149个,覆盖率达到100%,形成了全市四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着力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将“一米高度”融入城市建设和更新中,推进城市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打造“绘本大连”等特色品牌项目,让儿童优先理念深入人心,保护儿童的社会风尚日益浓厚。

持续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我市出台《关于进一步落实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工作协作机制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将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纳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将涉及妇女儿童的法律法规纳入大连市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清单。设立大连市反家庭暴力妇女儿童庇护中心,成立市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10个区市县建立一站式矛盾纠纷解决平台,构建家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最大限度预防和化解婚姻家庭矛盾。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合理界定农村妇女成员身份,印发16份配套政策,明确规定了妇女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的权益,维护了农村妇女尤其是婚嫁妇女的集体收益分配权益,大连市获评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先进集体。创建辅警常态化驻校工作机制,开展护校安园专项工作,对校园周边治安环境开展“地毯式”“拉网式”“全覆盖”清查,并推动解决校园隐患问题,全面筑牢安全防线,确保涉校案件“零发生”。

不断增强妇女儿童的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后,我市将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全市妇女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妇女、关爱儿童的良好风尚,在锚定“六个建设”加快推进“两先区”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增强妇女儿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支持妇女成长成才方面:着力提升妇女创业创新能力。全面落实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法规政策,落实落细支持女大学生创就业和女性科技创新等政策意见,加强妇女就业指导,建立“互联网+就业”平台,举办女性创业创新赛事等活动,推动妇女就业创业和参与科技创新,确保就业人员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女性比例达到45%左右。着力提升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水平。破除制约妇女参与决策管理的障碍,将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等内容纳入各级党校领导干部课程,不断提高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以及基层自治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中的女性比例,充分发挥妇女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中的“半边天”作用。着力提升妇女健康服务质量。实施妇幼健康保障工程,加强县、乡、村三级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因地制宜健全妇女大病保险保障机制,完善妇女“两癌”综合防治体系,实施“母婴安全行动计划”,畅通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抢救绿色通道,守住母婴安全底线。孕产妇死亡率到2025年控制在9/10万以下,到2030年控制在8/10万以下,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方面:切实提高儿童综合素质。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推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覆盖,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实施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和心理健康专项行动,做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近视防控等工作,促进儿童青少年加强体育活动,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扎实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尊重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社区发展、自身和家庭事务的各项权利,培养儿童参与意识和能力,将儿童参与纳入学校、校外教育机构、社区工作计划,深入探索儿童友好城市和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路径和举措,加大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适儿化改造力度,实施“绘本大连”等品牌化项目,将“一米高度”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和更新中。务实增进儿童民生福祉。完善面向儿童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向欠发达地区、薄弱环节、特殊儿童群体倾斜,巩固提高儿童参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做实困境儿童政府民生项目,通过“12355”青少年服务平台等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心理、情感、行为和安全自护等指导服务,逐步提高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养育标准,加大残疾儿童康复服务覆盖率。

推动家庭建设方面:促进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健全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和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强化婴幼儿照护服务保障,扩大托育服务供给,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将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提升面向家庭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家庭发展能力。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更加有效。推进实施家庭教育五年规划,依托家长学校、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等设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家庭教育信息化共享平台,办好婴幼儿智慧家长课堂、“科普进万家”课堂和红色教育课堂等,增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可及性、针对性、科学性。弘扬文明家庭新风更加广泛。深入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鼓励妇女带领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家庭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婚育服务进万家”活动,大力倡扬尊重生育、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夫妻共育等理念,加强对适龄青年和新婚家庭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引导,搭建交友平台,助力大连拴心留人。

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方面:严密筑牢法治屏障。加大相关法律执法力度,切实保障妇女在政治、文化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财产、人身、婚姻家庭等方面合法权益,保障未成年人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开展法规政策性别平等评估工作,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落实到法规、规章、政策制定实施全过程各环节,开展对侵害妇女儿童权益问题的全链条治理。严厉打击犯罪行为。加快完善落实强制报告、庇护、法律援助等制度,深入开展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对家暴、性侵、拐卖妇女儿童等各类涉及妇女儿童的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严厉查处侵害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权益的行为。严格构建保护体系。健全多部门综合执法机制,加强妇女维权公益服务热线、青少年服务平台建设,依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和心理服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治和预防犯罪教育,更好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