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文化遗产 延续城市文脉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彭杭

3月20日,记者从大连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获悉,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已于近日全面启动。

文物普查是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国家部署,我市分别在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和本世纪初开展过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其中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三普”)自2007年启动,至2011年底结束。“三普”期间及以后,全市各级文物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主要开展了五方面工作,全市文物事业扎实推进成果显著。

进一步摸清文物资源底数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我市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1773处,有效地丰富了我市文物资源底蕴。以“三普”工作为基础,2012年以来,市政府先后公布两批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十年来分别增长3.1倍和1.3倍,目前全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6处;我市属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现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4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3处、已公布3批222处历史建筑名录。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我市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文物保护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健全管理体制机制,成立大连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增设革命文物处,理顺文物行政部门与专业机构的关系,助推全市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强化规划制度建设,编制古塔文物、小珠山遗址文物保护等重点规划,出台《大连市国有建设用地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工作管理办法(试行)》,优化调整文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并最大限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夯实文物保护基础,建立文物看护、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安全联合检查机制,公布第六批、第七批市级文保单位,236处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全部落实“四有”工作。

文物保存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坚持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累计争取国家及地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约2.5亿元,修缮利用文保项目近100个。旅顺口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成功创建,初步形成闲置军产文物保护利用“旅顺经验”,对于其他涉军产文物区域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实施大连宾馆文物修缮利用工程,完成辽长城-甘井子段保护性设施建设,达里尼市政厅旧址保护利用取得实质性进展。

文物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落实国家“先考古,后出让”政策要求,自2021年土地储备考古前置办法施行以来,我市已完成63个地块的考古勘探工作,勘探总面积约495万平米,考古发掘汉代墓葬26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2000余件,经勘探新发现文物遗迹136处,既有效保护了地下文物,又助推了地方经济建设,优化了营商环境,成效明显。推动文物建筑可阅读,实施302处文物二维码展示,让文物的历史可视、可读,让广大市民和游客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大连文化。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发挥革命文物教育功能,传承红色基因。关向应故居纪念馆完成改陈并向社会开放,已成为大连市最具影响力的红色旅游品牌。旅顺实业学校旧址修缮后现已成为博物馆文创、艺术展览、数字化展示等文化产品展览展示的重要平台。大连中华工学会旧址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基地。实施“大博物馆计划”,加大博物馆展陈策划力度,发展智慧博物馆,丰富线上线下内容供给,年均开展社教宣传活动百余场次,社会效益明显提升。

文物安全形势呈现稳中向好

强化文物安全责任,落实国家、省文物局要求,完成市级以上文物博物馆单位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坚持重点文博场所常态化巡查和节假日、汛期等重要时段检查相结合,及时发现和整治存在的问题,消除安全隐患。联合市应急局、市公安局、市消防救援支队,对全市重点文物博物馆单位进行安全督导检查。加强文博领域舆情监管和意识形态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博物馆展览报备制度,及时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点。近两年,我市未发生重大文物安全事故、重大舆情和意识形态问题,文物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编辑:李兆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