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巩固文化主体性 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洪岩 李辰澳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对象性的存在状态,是一个国家区别于其他国家所具有的鲜明文化特质和价值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这一重要论述强调了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价值,尤其指出了对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巩固文化主体性,既要保持中华文明独立性,又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把握中华文明包容性、坚持中华文明和平性,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保持中华文明独立性
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前提
文化主体性首先体现为文化的独立性,尤其在同外来文化交流时表现出的一种区别于他者的独特文化意识。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内在本质和旺盛活力正源于其“依自不依他”的独立性。近代以来,西方列强采取军事、政治、经济等手段占领、剥削、奴役中国,更以文化渗透的方式摧毁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主意识,一时间基于主体性缺失而产生的文化自卑成为普遍的文化心理。国内的自由主义西化派被这种思想潮流裹挟,认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百事不如人”,主张不仅政治、经济领域要全盘西化,而且在文化领域也要走西方的道路,中华文化的独立性逐步涣散。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始终是党的文化建设的方针,而将“民族的”置于首要位置,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对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独立性的高度重视。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多元文化碰撞交锋的严峻现实下,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赋予民族、国家以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保持自身在文化基因、价值观念、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中华文明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才有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底气。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为文明交流互鉴夯实基础
文化主体性强调对自身文化身份的确证和坚守的同时也尊重其他文化生命体的自主地位,即尊重文化、文明的多样性。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文明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同的实践方式产生不同特点的人类文明,因而文明的多样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然而,17世纪以来,基于资本主义文明秩序对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和发展,“西方中心论”逐渐“畅销”全球,似乎西方文明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唯一出路。持此种论调的西方政治哲学家哈耶克断言,“在基督教以及希腊人和罗马人奠定的基础上逐渐成长起来的西方文明”,是非西方国家应当效法的榜样。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元文化主体之间的交流交往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彰显了中国将坚守自身文化主体性推延至尊重他者文化主体性的开放胸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拓展更大空间。
把握中华文明包容性
为文明交流互鉴创造条件
文化主体性蕴含包容性,包容性是各文化主体在处理与其他主体差异性时秉持的“包容、融合、和善”态度。中华文明在起源和早期演化阶段,就是由中原华夏文明不断吸纳、融合周边族群与文化而形成的具有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具有“重瓣花朵式”结构的文化共同体,因而从文明根基上,就孕育着兼收并蓄、向内凝聚的生命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明对世界其他文化主体的开放包容态度。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的讲话中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价值体系统合了因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相异而形成的文明差异,筑牢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根基,成为中国以开放包容拥抱世界的鲜明例证。坚守文化主体性内蕴的包容性,通过世界文化民族化发展自身文明、通过民族文化世界化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的文明观,在求同存异中寻求合作共赢,才能推动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
坚持中华文明和平性
为文明交流互鉴展望未来
文化主体性内蕴和平性,是文化主体在多元文化主体并存的情势下推进自身文化发展时所采取的基本方式。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对外交往中,既没有殖民、侵略他国,也没有杀戮、奴役他国人民,而是播撒和平友谊的种子,推动中外文明交流发展,这是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准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当今世界物质文明虽然已经发展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但有些西方国家仍信奉和推崇“达尔文式”世界秩序,以文化侵略、文化冷战等方式,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其他国家、民族实施颠覆性的破坏,打击遏制他国文化发展。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守“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坚信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以和平共处的方式与之展开对话,推进世界文明和谐共处、互学互鉴、相互成就。
(作者分别为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