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人生抉择都选大连,投身港航领域——
李晓东:带着热望和问题参会,希望找到答案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曲家乙
90后李晓东是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工学博士,他将以市民代表身份参加2024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夏季达沃斯论坛,到时候我能做哪些工作呢?”李晓东认真地问记者。很显然,对于有幸参加这场全球经济巅峰盛会,他既兴奋又期待。
这个笑起来颇像董宇辉的年轻人,亲切随和,但他所研究的课题却很“硬核”——以港航运营管理领域的智慧“多式联运”,助力大连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两次人生抉择都选了大连
李晓东是典型的“榴莲青年”。他老家在河南郑州,2014年,他来到大连海事大学读硕士研究生,如今已成为一名大连新市民。“我曾面对人生两次关键抉择,最终都选了大连!”李晓东笑着说,当初考研时,他因为大连极佳的气候环境以及大连海事大学雄厚的专业实力等,选择了来连求学。后来,研究生毕业,他曾去深圳工作了一年,但在2017年,他辞去了待遇优厚的工作,再次来到大连,回到母校攻读博士。2023年,李晓东进入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员。该研究院是由大连市人民政府与大连海事大学合办的智库型科研机构。
如今,李晓东定居大连,家在这里,心也在这里。这座因港而兴的城市有天然深水不冻港,也有繁忙的航运,承载起他的事业和理想。闲暇的时候,李晓东喜欢去大连的港口和海边,看轮船远去,激荡起各种翻飞的思绪,最终落到一个点上,那就是他所研究的方向:多式联运智慧运营管理。
智慧多式联运项目组取得代表性创新成果
多式联运是指为委托人实现两种或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全程运输,以及提供相关运输物流辅助服务的活动。而“多式联运智能集成技术与装备开发”项目,则是“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重点专项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类项目,由大连海事大学牵头,而李晓东是该项目组的一员。
“我们项目组重点围绕多式联运的三个关键问题开展创新研究,即多式联运组织中涉及货主、物流代理、港口运营商、船舶经营人、海关、车队等数十个经营主体,全过程信息链络不通畅的问题;多式联运跨方式运输中,存在安全保障不足、运载单元适配性不强的问题;多式联运枢纽作业中,有接卸转运效率不高、多方式衔接作业不经济的问题。”李晓东介绍说,目前,该项目在智能运载单元、接卸转运装备、智能调度系统等方面,已取得了代表性创新成果。
“比如,我们项目组研制了多种智能集装箱,有的智能集装箱采用双侧展翼新工艺,可支持8组子舱位货物同装同卸,装卸效率提高了60%以上。同时,智能集装箱箱体内置智能模块,具有舱位-托盘-货物多级信息匹配,可实现米级高精定位。”李晓东透露说,干散货智能集装箱则采用新型环保热塑纤维材料,能够解决货物运输中的腐蚀问题,还可实时监测货物的温湿度等状态;大容积罐式智能集装箱在结构方面进行了优化创新,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非圆形截面设计,使得容积增加15%以上,并且具有感知罐内压力,可定制保温、加热等功能。
此外,该项目组还研制了两套自动化接卸转运装备,可大幅度提高作业效率,并实现精准作业;该项目还研制了智能调度平台系统,集成多项创新技术,功能覆盖运载/转运/仓储全过程,系统搭建的多源数据底盘,融合船舶、铁路、公路、海关等10余种数据源,具有全程追踪、智能报价、安全预警、绩效评估等功能……
读博期间,李晓东曾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赴荷兰留学近两年。留学荷兰期间,他经常去鹿特丹港。“鹿特丹港是欧洲最大港口,其港口文化建设做得很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比如,每年世界港口日,鹿特丹港都会举办一系列港口文化主题活动,像船只参观、水上救援演示、港口公司演讲,以及文艺表演秀等等。”李晓东建议,大连可以借鉴鹿特丹经验,举办更多的港口文化活动,让市民深度了解港口文化及知识,增加大家对现代海洋城市发展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同时,进一步提升大连海洋城市形象。
定下任务:必须不虚此行
对于参加夏季达沃斯论坛,李晓东非常重视,甚至早早地就开始做功课。“我比较关心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动态,包括技术迭代、产业赋能、应用场景等方面信息,希望论坛期间能有所收获。”李晓东正在思考和研究如何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到港口航运领域,从而改变现在的港航经营管理生态。
另外,他还特别关注新能源应用及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届时会重点参加相关论坛。“我很关注新型船用燃料领域,比如,现在已出现的氢能船、甲醇动力船等。参加夏季达沃斯论坛,我希望为心中的一些迷惑找到答案。”李晓东给自己定下的任务是:必须不虚此行。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觉得,夏季达沃斯论坛像是一个开放性课堂、一次全球性高端交流研讨会,他要从中汲取先进思想、创新知识、前沿技术等,然后融会贯通,促进自己的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