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点燃”产业升级新引擎

中央和省直媒体记者行业专家感受大连新质生产力发展蓬勃动力

6月16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走进恒力(大连长兴岛)产业园实地采访和调研。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张瑜 钟启钢 摄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杨旭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提前布局……在大连,处处都能感受到城市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绽放的勃勃生机。6月14日—16日,由中宣部组织开展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辽宁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大连,50余名中央和省直媒体记者以及相关行业专家先后走进科德数控、洺源科技、融科储能、大连造船、恒力集团等企业和园区以及“海上游大连”文旅项目,通过深入采访,见证了大连发挥特色优势,向新求质,因地制宜不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科德数控

实现高端数控机床生产自主可控

高端数控机床被称为工业母机,小到一枚螺丝钉,大到汽车、船舶、飞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它。大连光洋科技集团控股子公司科德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围绕核心技术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断在高端五轴机床赛道取得突破性成果。

6月14日上午,采访团一行参观了大连光洋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这里的“地藏式恒温恒湿厂房”让大家惊叹不已。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单体面积最大的“地下厂房”,约30个足球场大小,不但节能也可以保证精密严苛的生产环境,使温度和湿度都不会因外界季节交替产生较大变化,保证这里生产的产品运动精度能达到微米级。

科德数控总经理陈虎向采访团介绍了企业研发国产自主高端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情况。企业自创立以来,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内唯一同时具备五轴数控机床和五轴数控系统双研发体系的“硬科技”上市公司,打破了我国航天航空等领域叶轮叶盘类零件的加工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了高端数控机床的“中国创造”,为我国高端机床装备自主可控贡献力量。

洺源科技

开发清洁能源 布局未来产业

“现在展示的这台氢能大巴,将到2024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会场‘亮相’。此外,现在在很多城市的公交车上,都在使用我们企业的绿色氢燃料电池。”6月14日下午,采访团来到洺源科技(大连)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嵇官成向记者介绍了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和示范应用情况。

洺源科技是大连自贸片区内一家致力于氢能与燃料电池行业发展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早在2020年初,洺源科技联合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和东风汽车合作开发出世界首款氢燃料电池重型轿车运输车,成功填补了燃料电池车在重型轿车运输车领域的空白。

“氢能源是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现在我们已拥有四大系列十余款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产品,功率等级覆盖20kW~260kW,能够为交通运输和工业发电等不同场景和领域提供产品和服务,产品已得到了批量装配应用。”嵇官成提到,截至目前,洺源科技的产品已经在燃料电池公交车、客车、乘用车、中重型商用车、环卫车、专用车、船舶、分布式发电等多个场景得到了批量化的应用,累计运行逾千万公里。

大连融科储能

入选“全球独角兽”

抢占“储能”新赛道

6月15日上午,采访团来到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大家对企业产品的应用场景和储能效率产生浓厚兴趣。大连融科储能总经理王晓丽对大家关心的话题一一进行详细解答,记者在这里看到大连新能源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创新成就。

王晓丽介绍,大连融科储能建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装备智能制造基地,产品广泛应用于电网调峰、可再生能源并网、智能微电网等领域,企业掌握了全钒液流电池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2024年,企业入选“全球独角兽”企业排行榜。

在产业化方面,企业已在大连高新区、庄河市、金普新区建立技术研发、材料供应、装备生产三大基地,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企业启动新一轮产能建设,到2024年底,核心装备产能将达100万千瓦,奋力打造出全球规模最大的钒电池储能产业集群。

中国船舶大连造船

摘取造船业明珠背后的科技动力

6月15日下午,采访团来到中国船舶大连造船,停靠在码头里的正是大连造船建造的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该船货舱总舱容17.5万立方米,设备国产化率达70%以上。

记者了解了企业LNG运输船建造的情况,参观了LNG综合培训中心。“由于建造装配精度高、交付质量标准严苛,大型LNG运输船与航空母舰、豪华邮轮被称为造船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大连造船LNG运行部负责人毛海波介绍,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企业也特别注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粘连、焊接等关键工序,需要大量的专业技能人才,其培养和保有对船厂都是巨大的挑战,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现。”

大连造船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设计大师领衔的1000多人的研发设计团队,是我国舰船总装建造及维修保障的主要基地,创造了中国造船史上90多个“第一”。如今,大连造船不断发挥品牌效益和经营龙头作用,推动各基地产品加速转型升级,实现了国内航运业和造船业的双重突破。

恒力集团

实现石油化工生产和

高端船舶建造优势互补

6月16日上午,在恒力(大连长兴岛)产业园,采访团记者了解到企业如何打造“从一滴油到一匹布”“从一块煤到一匹布”的完整产业链条,恒力重工短时间内在造船领域实现从“0”到“1”的突破,也让大家赞叹不已。

记者们在恒力重工产业园1号船台上看到,一艘大宗散货船正在加紧建造,在其他船台上,还有3艘船正在同时加工。恒力造船总经理王孝海介绍,恒力重工集团2022年7月盘活STX(大连)资产,去年年初,恒力重工产业园全面运营,今年4月首船正式交付,目前,企业手握订单超过70条船,正在向着世界一流绿色船舶建造及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目标迈进。

恒力石化产业园里,一座精致的绿色工厂与花园式园区呈现在大家面前。回廊、绿植、喷泉、鱼池……企业的生态监测厅被设计成一座室内公园,让人惊讶的是,这里养鱼池中的水是生产污水处理后的回用水,其污水处理技术采用全球最高标准,曾经多次获得国际奖项。

推动更多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成果从科研院校走进企业,是企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大法宝。恒力新材料科创园两套3万吨/年乙撑胺装置技术,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恒力合作开发,打破国外企业垄断,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医药、染料、农药等领域。

恒力(大连长兴岛)产业园正紧密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快速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海上游大连”文旅项目

新质生产力赋能“蓝色新引擎”

港东五街、东方水城、国际会议中心、海之韵公园……围绕海岸线,统筹沿线各类文旅资源,将业态“串珠成链”“连线成片”。6月16日下午,采访团调研了“海上游大连”文旅项目,该项目不断提质升级,正展现出别样风情。

“2023年,文旅集团开通了‘两湾一港’新航线,实现了大连南部滨海旅游带上各旅游标志区之间的互联互通。”大连文旅集团副总经理周凯介绍,大连市现有20条海上旅游航线,今年,随着“海上游大连”项目不断深化,东港夜游新航线即将开通。通过近岸航行,结合声光电的演绎,串联起大连的历史风貌和人文内核。另外,7月份还将开通星海湾夜游航线,游客可以观赏到星海湾大桥区域的夜景,感受大连南部海滨的无穷魅力。

“海上游大连”项目实施以来,紧紧围绕“增加新运力”“创建新平台”“开辟新航线”“码头新升级”“开发新业态”五项创新举措,瞄准国内一流海洋文旅产业发展,对标国际一流滨海旅游目的地,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蓝色新引擎”,促进“海上游大连”项目高质量发展。

点燃创新引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大连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热潮。

调研中,新华社《半月谈》编辑范钟秀说,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和布局未来产业的积极探索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在大连这样工业基础雄厚的城市里,企业自觉谋划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让人很受鼓舞, “我也会通过报道,向读者展示大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蓬勃生机。”

中国日报记者徐子茗告诉记者,调研中看到了大连在高新技术创新方面的不断突破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实践探索,“尤其是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在节能降耗、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成果给我留下很深印象。”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卢阳旭表示,这次调研中看到大连企业大力加强技术创新,在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国内很多企业都有借鉴意义。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