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20年,致力于培养“大国工匠”,成就“凡人梦想”——
刘竹林:我国职业教育为全球提供了“中国方案”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韩顺兆
“作为一所职教学校,我们培养的鲜有金字塔尖的高端科研人才,绝大部分是奋战在一线的产业工人。他们是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是未来的‘大国工匠’。”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大连市轻工业学校校长刘竹林认为,职业教育给了普通人成就非凡梦想的机会。
正如他在参加“市民代表走进达沃斯”竞评活动中说的那样:良好的营商环境,意味着优质的人才政策、政通人和的创业环境、坚固夯实的发展基础,而这一切,都需要数以千万计、各行各业、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去构筑,去托举。中华民族要腾飞发展,缺不了脚踏实地的一线产业工人。
职业教育是情怀教育
刘竹林是土生土长的大连人,在大连从事职业教育工作已经20年。
“选择教育行业是源自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和向往,这是一种深深根植于内心的动力。”谈到从教初心时,刘竹林的神情里流露着坚定。他补充说,做职业教育工作者更要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情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的类型和定位决定了在‘五育并举’的总要求下,又有自身的特点和侧重,职业教育具有跨界和融合性特点,要打开校门与产业结合,紧跟地区产业发展及转型升级的步伐,参与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人才基础。与地方和政府政策结合,与区域结构相结合,积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营商环境的一部分。还要与人的终身发展相结合,不断拓宽学生成长成才的通道,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明确奋斗目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建设现代化产业需要的匹配度。”
“职业教育十分重要”是刘竹林从教20年来最真实的感受,他深刻领悟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不遗余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看着学生们充满信心地选择职业教育,我深感欣慰。学生的成功就是我们职业教育教师辛勤耕耘的成果,看着学生们毕业后立足社会,在各行各业稳步成长,我们也收获了幸福,初心不改必得始终。”刘竹林信心十足。
当“垫脚石”拓路搭桥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身为一名有“人脉”在手的职校校长,刘竹林倍感身上责任重大。从教20年来,无时无刻不心系着学生的培养质量。“我们与行业组织共同打造‘产学研创培’一体的实训基地;我们积极引企入校,在学校里建起生产线,让能工巧匠走进课堂、走上讲台;我们打通了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壁垒;我们不断拓展发展空间,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优先面向中小微企业,聚焦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参与构筑产业体系人才基础,为了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通过数年与各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我们保驾护航学生毕业最后一公里,陪伴他们走上心仪的工作岗位,这是我们对学生、对家长的真挚承诺。”刘竹林说,一座城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职业链、教育链、产业链三链合一的产教融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刘竹林说,职业教育一定要主动积极地融入到大连的地方经济建设中,才能彰显出职业教育的特征与特色。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他才报名参加“市民代表走进达沃斯”竞评活动。刘竹林自豪地告诉记者,之所以能够成功当选,源于他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作为大连职教人,他曾与团队一起,组织申报、建设“世界职业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当时,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也参与了竞争。这个基地落户在哪里,就意味着今后要在行业内起到引领辐射的作用,这项赛事被誉为“世界职业技能的奥林匹克”。因为大连的工业基础、经济发展、营商环境、人文环境都非常优秀,加之刘竹林团队大力推广,大连从众多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技能大赛该项目的集训基地。
希望在盛会上为职业教育发声
得知刘竹林胜出,将以市民代表的身份走进2024夏季达沃斯论坛,他的学生们比他还高兴。孩子们看到了全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尊重与认可。他们纷纷请战,希望去论坛现场当青年志愿者为大会服务。刘竹林对学生们的热情与爱心给予表扬,因势利导说:“大家要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和外语水平,大连作为一座国际化都市,类似的国际盛事会越来越多,希望大家有机会参与下一届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志愿服务工作!”
“非常期待!”刘竹林说,有幸参加盛会,除了倾听来自世界各地最前沿的声音,还想向世界传递大连的声音:这里有最优秀的营商环境,在城市的转型升级中,市民与城市同频共振,谋求更大的发展。
作为一名职教人,他更想骄傲地向与会嘉宾介绍: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职业教育体系,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和模式基本形成,职业教育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格局性变化。特别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再到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我国的职业教育也与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互相借鉴、彼此启发、共生发展,同世界各国分享改革成果,为全球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