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

让世界感受大连的竭诚相待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叶明睿

昨日,2024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圆满落幕。暌违五载,大连以全新的面貌、高水平的筹办赢得了中外来宾的赞叹。“这真是一座漂亮的海滨城市!几天的时间里我感受到了大连的热情好客,真的是一次非常棒的经历!”——第一次来到大连的美国嘉宾Jason Haider兴奋地向记者表示。

会场内,是来自世界各地学者间的思想碰撞与交流;会场外,则是对“东道主”大连城市功能和综合能力的检验。城市的向上生长,服务保障水平的提升,各方参与者的乐于奉献和自豪感,让本届盛会呈现了“大连式升级”。

“在这里,我们代表的是大连医生”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论坛医疗保障工作的现场负责人刘哥良这样对记者说道。正是本着这种严谨入微的态度,本届论坛的医疗保障工作顺利完成。在会期间,共有来自大连12家医院的400多人次参与到保障工作中,医务室累计接诊119人,其中急救车辆转运患者3人,定点医院收入院1人。曾在2019年就参与过现场医疗保障工作的刘哥良坦言,“医疗保障其实本身并不应该‘出风头’,就是要默默做好幕后工作,尽全力来保障参会代表在这里的健康安全。”

在本届论坛的第二天,记者的一位同事突感胃部不适,剧烈的疼痛让她只能趴在桌子上,无法继续工作,幸亏得到了论坛医疗保障团队的及时帮助,在经过诊断和开药后,同事的身体恢复了正常,继续投入工作。“昨天来的那位同事胃好了吗?”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的教授王莉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不忘询问。

王莉莉介绍,负责论坛主会场医疗保障的共有两名医生、两名护士。“平均每天能接诊二十多名嘉宾,一般都是穿鞋磨破了脚、出现一些小的外伤,或者水土不服出现咽痛、头痛等症状的。”王莉莉告诉记者,论坛期间,还有一位外国嘉宾存在耳内感染的情况,在现场医疗组的帮助下,转诊到了医院。

与在医院工作相比,这里的工作有何特别之处?面对记者的问题,王莉莉表示,“在这接诊面对的大部分都是日常不太能见到的外国友人和国内嘉宾,作为一名医生,我在这里也代表了中国和大连的形象,要以专业的态度去面对病人,做好本职工作,这也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展示出大连人民的热情与好客。”现场四人的医疗团队在达沃斯论坛期间顺利地保障了所有来宾的健康安全,“陈鑫教授,还有姜金英、李佳洋两名护士,希望你也能提到她们,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

“三天太短,还没来得及享受过程”

“从地下一层到地上六层,论坛期间我们所负责的点位超过40多个,每个区域的人数不一样、菜单不一样、使用的电梯也不一样,这也成了论坛期间最大的工作难点。”负责本次会场内餐饮、来自大连君悦酒店的负责人戚霁告诉记者,“上餐的时间点必须精准把控,上早了可能食品就凉了,上晚了可能有的嘉宾还有会议,就错过了用餐时间。”据介绍,论坛期间,大连君悦酒店抽调了三百余人来对会场内的餐饮进行服务保障,每天凌晨四点钟就要出发到会议中心来准备餐食。

从2015年开始算起,这已经是戚霁第四次参与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了,“跟2019年相比,今年给我的最大感觉就是,参会嘉宾对餐食的要求变得更加复杂。比如今年有很多来自东南亚地区的宾客,他们对饮食会有一些特别的要求,还有一场六七十人参加的论坛,其中一半的嘉宾都是素食主义者……这些多样化的要求也让我们在服务上要做得更加细致。”

“三天太短了。”论坛闭幕之际,戚霁也颇为感慨,最大的感受就是有些舍不得,“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工作人员都是这个感觉,对这个活动也有了感情,觉得并不是单纯来这里完成一项工作。从早到晚的工作虽然很辛苦,可刚适应这种节奏就要结束了。真希望下次达沃斯再多开几天!”戚霁说道。

“循环往复的工作并不让人枯燥”

无论是摆渡车,还是接送机的新能源车辆,对于前来参会的嘉宾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从主会场入口,乘坐摆渡车来到媒体村入口,虽然只有几百米的距离,但这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们每日进场的首选。“我已经记不得每天要在这条路上开多少个来回了,如果一定要数一数,我想大概是几百次吧。”负责驾驶摆渡车的司机这样对记者说。

“论坛开始前是最忙的,我们整个组最多一天接机120多名宾客。”来自大连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的冷齐民告诉记者,有时候从清晨开始,大家就一直奔波在机场与酒店之间的路上,经常忙到第二天凌晨才算完成一天的任务。“接到调度工作后再分配任务,时刻关注飞机加机和延误等信息,和翻译志愿者一起协调接送机事宜……为了保障沟通顺畅,手机基本每天都得充四五次电才够用。”作为接送机组组长的冷齐民说道。

每天的工作单调且繁忙,参与交通保障工作的人员虽有疲惫但都无怨言。“作为达沃斯论坛交通保障工作的一员,很荣幸,也感到很自豪。我会把这次服务保障当作自己最宝贵的经历。也希望随着达沃斯这种盛会的举办,让我们这座城市变得越来越好。”论坛闭幕时,来自大连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的刘子航边开车边对记者说道。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