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神器”何时才能“真神气”?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杜迈

6月28日上午,金普新区站前街道联胜社区一位老人在街道上突发心脏病倒地,幸运的是,社区配备了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加之社区工作人员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成功将老人从死亡线上救回。此次事件再次凸显了公共场所配备AED的重要性。但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舆监中心记者走访调查发现,我市公共场所安装的AED设备还存在缺口大、位置不清、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市民“不会用、不敢用”的现象较为普遍。

数量不足位置难寻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2015年,我市实现了AED从无到有。大连市慈善总会、市红十字会、市心脏学会、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多方联合,开展了“大连市公共场所心脏骤停电除颤救治项目”,由大商集团捐赠资金安放200台AED。2021年,我市将公共场所布设AED纳入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在公共场所及部分警用巡逻车上布设AED100台。尤其是车载移动AED的配备,为市民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院前急救。此外,一些有条件的企业、高校、小区已经自主配备了AED。虽然我市属于全国较早大量投放AED的城市,但几年间AED扩增缓慢,目前数量与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建议每10万人应配置100到200台的标准仍有差距。

AED具体分布位置也不太好找。记者通过微信搜索“AED急救”“AED导航”等关键词,出现了“AED急救地图”“企鹅急救助手”等小程序,虽然这些小程序会立刻显示最近且实时可用的AED位置、距离和状态(提示该设备当前是否可获取),也能够实现“一键呼救”并同步通知附近志愿者,但由于各类AED是由厂商或软件科技公司自主开发,只能显示各自公司备案的部分设备,无法形成数据精确的智能化AED地图。

一位长期从事AED救治宣传培训的志愿者告诉记者,深圳发布的覆盖全城、一键可查的“AED地图”,就能实现通过手机搜索,快速找到身边最近的AED,并根据地图指引快速到达。这不仅节省了寻找AED的时间,也为患者争取到了宝贵的救治机会。同时,可以通过“一键呼救”功能联动志愿者,在急救中心派出救护车的同时,附近志愿者会收到求助信息并赶往现场施救,这种社会急救与专业急救的有效连接,能够极大地提高急救的成功率。建设这种智能化AED地图是涉及各部门和多层面的复杂项目,需要联动包括卫生健康、应急管理、交通运输、教育、体育、旅游等多个相关部门,以及AED供应商、地图服务商等形成合力,共同推进AED的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

不会用、不敢用成为现实困境

“如果遇到心脏骤停的病人,我用AED进行抢救,最终没有成功,我用不用负法律责任?”这是不少人的困惑。

记者发现,“不敢用”的现象不仅存在于普通市民中,甚至一些企业拒绝接收捐赠的AED,他们担心一旦使用这些设备,未能成功救助患者,可能会面临法律责任。

敢用的前提是会用,心肺复苏和AED急救技能对挽救生命十分重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至今已为2.4万名市民提供AED急救培训。大连市红十字会仅2021年就为近3000人进行了技能培训。尽管我市各大医院、公益组织长期以来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有很多人对AED知之甚少。

相关专家建议,在城市公共场所普及AED,不仅是救急所需,还是构建城市应急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应该重视起来。同时,还应当通过政策宣讲、正面案例宣传等方式减少公众忧虑,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为AED的普及扫清法律层面上的疑惑和障碍。

尽快建立法规,确保急救效果最大化

让AED发挥急救作用,配备只是第一步。及时做好维护管理,让每台AED都能正常使用也是重要一环。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我市已有的AED基本由所在公共场所的隶属单位负责监管,但设备的维保情况、使用期限等却无从得知,缺乏统一监管。

2023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4部门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其中明确,加强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急救设施设备配备,对配备的急救设备加强巡检。虽然,国家层面尚未对城市公共场所AED的配置和使用作出专门规定,但北京、深圳、杭州等一些城市开始积极尝试在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中,明确了公共场所配置AED的各方责任,把各个工作环节都纳入了法治轨道。我市目前还未发布过相关地方性法规,导致AED的配置和管理具体责任分工不明确,缺乏统一归口管理,监管工作难以落实,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AED的有效使用,也会影响急救能力和效果。

评论

不仅要“有”还得能“用”

万恒

公共急救体系发达与否,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俗称“救命神器”的AED,就是急救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作为国内较早向公共场所大量投放AED的城市之一,大连在公共急救体系建设上处于领跑地位。但解决了AED的有无只是第一步,还要保证这些来之不易的急救设备能够物尽其用。具体而言,AED应成为公共场所的标配。必须保证有人突发疾病时,在“黄金四分钟”内能快速便利地获得设备。因此,要推动AED在公共场所普及,标准和规范应当先行。配置数量、放置地点、指示标志、管护责任等,都应该以地方立法的形式一一确定下来。

AED虽然可以令急救事半功倍,但让其真正发挥效能,还离不开人这个决定因素。因此还要让敢用、会用AED的人多起来。一方面要强化释法和宣传,消除社会顾虑,让急救免责从法律常识走向社会共识。另一方面要普及推广AED使用常识,让越来越多的人掌握急救知识和方法。

当然,配置AED是以防万一,利用率低这一问题无法回避。如何做好成本规划,平衡社会效益和配置管理维护成本,还有待进一步建立精细化机制。这也需要政府和专业公益机构的共同参与,编织好急救之网,更有力地托举生命安全。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