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积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完善就业优先政策”。

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正在为就业这项“最大的民生工程”带来新机遇、开辟新空间。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年春招市场行情周报》(第三期),春招市场升温,人工智能工程师招聘薪酬冲上“榜一”,达24127元/月,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大数据等相关专业人才需求呈现激增。与此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随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一些传统的、重复性高的工作岗位将会逐步被机器取代。“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全国10余个城市面向公众常态化试运营,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取代人工”“威胁就业”的担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把握新质生产力对就业市场的影响,积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内在要求。

新质生产力推动就业市场

发生深刻变革

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对技术革新、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进而作用于就业部门,推动就业市场发生深刻变革。

一是用工岗位更加多元。传统工作岗位提质升级。比如装备制造业,随着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的日益提高,软硬件开发、技术架构、实施管控等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求正在增长,传统产业升级与用工需求转型同时进行。新兴工作岗位快速涌现。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构建了覆盖广泛、开放协同的数字生态,催生大量新兴就业岗位。比如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投放,其车辆研发、测试、运营及维护,需要一支庞大的技术团队支持,包括算法工程师、数据分析师、机械工程师等多个岗位,直接带动了高科技领域的就业增长。

二是技能要求更加复合。面向未来,劳动者具备数字技能将是必要条件之一。“数据”已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这意味着大量工作以数据为核心展开。数字技能的社会重要性和市场需求度正在不断提升,掌握数字化工具和技能已经成为劳动者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关键。跨学科和跨领域的交叉融合技能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许多新兴工作岗位要求劳动者不仅要具备专业技术能力,还要具备跨界整合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综合素养,以便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整合和创新。

三是就业模式更加灵活。新质生产力催生了一批通过平台组织模式运营的数字化企业。依托高效的数据采集传输系统、先进的算力以及功能强大的数据处理算法所支持的数字平台,实现了跨时空、跨国界、跨部门的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活动的集成,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促进远程就业、灵活就业等新型就业形态的兴起壮大。同时,劳动关系形式也在发生变化,除传统的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固定劳动关系,劳务派遣、外包、众包、兼职、平台用工等用工关系形式越来越普遍,更加灵活更具弹性。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辅相成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劳动力作为支撑,而高质量充分就业又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同步一体的。要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一是做好高质量人才供需预测和培养。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以全球化和数字化为代表的“新业态”,这三“新”领域将成为新质生产力催生的“就业新风口”。要加大对“就业新风口”急需紧缺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探索高质量人才培养形式,优化高质量人才培养机制,既要重视高端专业人才,又要重视技能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对于社会各界关注的新技术应用对低端就业的挤出问题,从历史经验看,工业革命以来新技术的发展,都是以新岗位取代旧岗位,而总的就业市场容量却是在逐渐攀升的。当前,尽快实现新技术创造就业超出其挤出部分,关键就是要充分发挥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性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路径,深度挖掘职业新序列,广泛拓展就业新空间。

二是坚持技术导向完善用人留人机制。政府要把引才用才的体制机制用活,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高质量人才岗位,将技能与岗位匹配,专业人员干专业的事,而不是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各类流程性事务上,从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要加快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从单纯注重学历、职称、奖项等“一刀切”的评价方法转为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积极为人才提供大展拳脚和实现价值的平台和机会,激励人才干事创业的决心和信心,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人才发展环境,在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是释放制度红利提升就业保障水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不同技术领域带来的经济提升不尽相同,高新技术产业最先享受到向“新”求“质”的硕果。政府应该创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改革税收和转移支付体系,将福利保障向低技术领域倾斜,特别是对于新技术造成的低端就业挤出,应该有充分措施保障这类失业群体的正常生活,以制度红利将新质生产力的成果转化为全民福利。政府还应当提供再培训、就业支持等服务,帮助失业人员渡过难关。同时,企业也应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员工的职业发展和技能提升。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可根据劳动者个人简历、优点及意愿分类培训方向,通过专人培训将岗位知识和技能以简单的方式让劳动者尽快掌握。以工作任务和短期体验为主要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劳动者达到快速学习岗位知识的目的。

(吴刚、杨晓猛,作者分别系中共大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教授)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