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激发海洋经济“蓝色引擎”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叶明睿 谢小芳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精神,不断推动海洋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海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将海洋经济打造成为振兴发展的“蓝色引擎”。我市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化工、海洋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发展势头正盛,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长海县打造高标准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王华 摄

积极构建海洋生物产业生态体系

目前,我市海洋药物实现产业化的规上企业共有美罗中药、医诺生物和水产制药三家。重点产品包括大连医诺生物有限公司利用海藻和鱼类生产的“不饱和脂肪酸”“类胡萝卜素”“海洋磷脂”等;大连美罗中药厂有限公司利用海星等海洋生物生产的“伤科接骨片”“海洋胃药”;大连水产制药有限公司的维生素及鱼肝油等产品。其中,“伤科接骨片”是大连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国家基本药物,其采用我市沿海特产的海星配以传统伤科药物,经科学加工而成新型骨伤科中成药,单品年销售3亿元。

相比海洋药物,我市海洋功能性食品产业更具一定规模。截至2023年底,我市共有规上水产品加工企业110家。目前,大连在海参精深加工与高值化利用,海洋藻类与贝类活性物质与功能性食品研发、海洋糖链产品开发的研发等方面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并且部分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一定规模优势。据悉,我市今后将积极开发海洋资源,打造从前端研发到转化生产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建立产业发展整体优势。围绕海洋药物及海洋功能性食品企业“增品种、提品质”目标实施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的“组合拳”,支持企业由粗放型向精深型升级,助力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拓展产业规模。

加快推动海洋化工产业链延伸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快海洋化工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构建以长兴岛(西中岛)石化产业基地、长兴岛化工园区和松木岛化工产业开发区、大孤山化工园区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格局。

我市瞄准高端领域加大产业链招商,实施一批高质量项目,恒力聚酯科技产业园等一批芳烃、烯烃产业链延伸重点项目陆续建成。芳烃产业链已形成以PX-PTA-PET为核心,延伸发展瓶片、薄膜等产品的较为完整产业链条。烯烃产业链已拥有乙烯、丙烯、丁二烯等原料资源,具备了向下游产业链延伸发展的条件。支持海洋化工产业相关技术研发,推动海洋化工产业与下游高附加值产业深度融合,向多品种、精细化、系列化方向发展。化工园区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长兴岛(西中岛)石化产业基地入围我国化工园区30强。支持盐化工企业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延长盐化工产业链,以大连盐化集团等企业为重点,积极发展海水制盐后卤液提取钾、溴、镁等化工产品。

据悉,我市将积极推动辽宁鼎际得石化新材料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大连盐化集团等企业谋划高端海洋精细化工以及海洋工程新材料项目,依托产业链龙头企业面向国际知名石化企业开展招商合作,加快推动我市海洋化工产业不断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增强我市海洋化工产业规模和竞争实力。

不断激发海洋科技创新活力

大连具备不可替代的海洋区位优势、海洋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近年来,我市发挥多重优势,高质量做好海洋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高标准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水平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高层次培养海洋科技创新人才,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高质量做好海洋重大关键技术攻关,2023年度市科技局实施一批“揭榜挂帅”、重点科技研发计划、科技创新基金和“兴连英才计划”项目,提升海洋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其中,揭榜挂帅项目2项,重点研发计划5项,科技创新基金8项,兴连英才计划项目15项。

为高标准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2023年底市科技局积极推进大连金石湾实验室建设,完成实验室选址、挂牌、登记注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组建等一系列工作,2023年度首期拨付财政资金2000万元,支持海洋领域科技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建设。截至目前,我市海洋科技领域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3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25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6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18个。

为深入实施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2023年度市科技局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补助海洋项目共4项,优秀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机构1家。为发挥好企业这一科技创新主体地位,2023年度市科技局推动我市海洋领域新增科技型企业122家,加大了对遨海科技等种子独角兽企业各方面支持。为加快海洋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引育,2023年度市科技局立项支持大连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大智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3个高层次人才团队(领军人才),分别在海洋活性物质、极地破冰船、海洋工程装备数字孪生领域开展研究,支持海洋领域杰出青年科技人才4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4项、青年科技之星4项。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