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74年前留下最后一封家书便失去音讯
87岁的他终于在大连和父亲“相见”
文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徐婷
“我父亲的最大心愿就是找到我的爷爷,这几年他的身体一直不好,精神也是时好时坏,可是只要看到电视上播志愿军烈士遗骸遗物回国,他都会特别激动,也都会喊我想办法寻找参军之后、在74年前留下最后一封家书便失去音讯的爷爷……”
近日,记者联系到已经56岁的于泳,他感慨地告诉记者,去年父亲于洪叶因为身体原因进了ICU,一度病危,但是却挺了过来,一出院,父亲就对他说,他不会有事,他的心愿未了,他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父亲,不然说什么也不会离开。而这份执着,也延续到了于泳的身上。
A 烈士终于等来了自己的亲人
今年1月10日,在“宝贝回家”大连志愿者的陪同下,于泳作为于家人的代表,来到了大连市烈士陵园,与“失散”74年的爷爷“团聚”。当他看到烈士陵园内刻着“于凤岐烈士”墓碑的那一刻,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放声大哭。这些年来看着父亲苦苦找寻,自己从父亲手中接过找寻重任,这一切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完全宣泄出来。
8月18日,于泳带着87岁的父亲,从黑龙江省鸡西市自驾来到大连市烈士陵园。在革命烈士于凤岐墓碑前,87岁的于洪叶坐在轮椅上,颤抖着双手,轻轻地擦拭着父亲于凤岐的墓碑,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把故乡的一捧土和一瓶水,洒在了墓前……时隔74年,在经历了重重困阻之后,于洪叶终于与父亲“相见”了,也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B 最后一封家书成为家人执着寻亲的信念
于泳回忆说,很多时间和细节他们都记不得了,只听说1950年的时候,他的爷爷于凤岐用化名“刘支山”发了最后一封家书,大概内容就是“我负伤了,伤好后准备赴朝作战了,不要再给我回信了。”之后便再无音讯。然而,在那个年代,却传出流言蜚语,说于凤岐跑了,因此家里也遭受到许多苦难。
但于洪叶始终坚信,自己的父亲绝不会是逃兵,绝不会背叛自己的祖国,他一定是牺牲在战场上了。而那寥寥数语的家书,也成为支撑于家人寻亲的坚定信念。于泳告诉记者,爷爷是在他父亲9岁时,离开了家到沈阳参军的,如今家书和照片都因岁月的流逝没有留存下来,但爷爷的挺拔身影和正义的性格,却深深烙印在他父亲于洪叶的心中。
去年年末,于洪叶坐在电视机前,看着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回到祖国,他泪流满面地看完了电视直播。“儿子,我们一定要找到你的爷爷,他在等着我们。”当日,看完电视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的于洪叶,给远在新疆打工的于泳打去了电话。
于泳说,父亲年纪大了记忆力已经减退,但是唯有寻亲的念头,一直没有退去,在老人心底这是一个深深的执念。即便他的行动不再方便,精神不再矍铄,却从未放弃过寻找自己的父亲。
听着手机里再次传来的父亲哽咽的声音,于泳请假回到黑龙江,在安慰好情绪激动的父亲后,再次踏上了寻亲之路。
C 迟来的荣誉也是对亲人的肯定
因为于洪叶在寻亲路上的困阻不断,身体状况也逐渐下降,于泳从2000年开始,正式接过了寻找爷爷的接力棒。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完成父亲的委托,了却父亲的心愿。这些年,于泳以“刘支山”为线索寻亲,却因为姓名与实际不符,寻亲之路格外波折。沈阳、丹东、北京、哈尔滨……凡是听到一点线索,于泳都会立即放下手里的工作前去寻找。但由于信息太少,寻亲一度中断。
从鸡西市到沈阳市,路程有900多公里。于泳记不得,他已往返了多少次。今年,是于家人寻亲的第74年。在他们都一筹莫展的时候,于泳的儿子突然想到可以试试网上寻找,儿子的建议让于泳再次燃起了希望。让他没想到的是,在“宝贝回家”志愿者的帮助下,仅用22天就找到了于凤岐的下落。 于泳说,在得知寻亲成功的那一刻,他如释重负,终于完成了父亲的心愿,多年如鲠在喉的憋闷,也在这时得到了解脱。
记者从大连市烈士陵园了解到,据资料记载,于凤岐烈士,山东日照人,于1950年8月28日在大连因伤医治无效牺牲,安葬于大佛山烈士陵园。上世纪90年代,烈士的遗骸移至英雄纪念公园骨灰堂存放,2015年迁至大连市烈士陵园落葬。牺牲时年仅29岁。
当年因系失踪,烈士家属的身份始终未获组织认可。直至近日,在大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拥军优抚处和西岗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共同帮助下,家属终于补办了烈士证,这份迟来的荣誉不仅是对烈士的告慰,也是对家属多年坚持的肯定。
近日,也恰逢于凤岐烈士牺牲74周年,烈士孙子于泳携年迈的父亲,从黑龙江鸡西远道而来,在陵园中完成了跨越时空的“重逢”。祭拜仪式后,于泳满怀深情地向陵园工作人员赠送了锦旗,他说:“这面锦旗不仅代表了我们全家的感激之情,更是对所有在寻亲路上给予我们帮助的人们的敬意。感谢你们对爷爷的关照,让这份家国情怀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