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才引育用留体系 以高质量人才振兴引领新时代大连全面振兴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许晓楠 于艳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一年来,大连市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守正创新、突出统筹调度、强化质量效益,统筹实施优惠度高、直达性强的“兴连英才计划”,着力构建人才引育用留体系。截至目前,全市高层次人才总量近万人,2023年以来吸引集聚年青人超13万人,智慧人才服务平台兑现“兴连英才计划”资金超15亿元,惠及5万余名人才,人才在大连有尊严、受尊重、得实惠。
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
厚植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
“大连市人才政策非常好,对人才具有很大吸引力,必将大力推动科研和产业发展。”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邓德会对大连的评价代表了全市人才的心声。
今年召开的新时代大连人才振兴大会,出台实施人才振兴和集聚年青人两个方案,明确43项工作举措100项重点任务,推动人才发展质效取得新突破。大力吸引集聚年青人来连留连,向全社会传递市委、市政府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决心和诚意。
医学博士赵天宇今年7月参加了“青年英才大连行”活动后初步达成就业意向,他表示:“在大连这片沃土,我将有机会与国内外顶尖学者合作交流,攻克难题,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大连市优厚的人才政策必将为我们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发展保障。”我市连续两年开展“青年英才大连行”活动,组织200多名博士等青年英才,开展市情推介、参观考察、岗位对接等,重点组织17家市属国企、央企和民企携216个岗位现场招聘,形成引才全流程闭环式工作链条。成立市级工作专班,统筹开展“青年学子来连留连高校行”专项行动,赴53所高校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
我市建强全市产才对接平台,汇集人才智库、创新成果、技术需求等6类要素6000项,资源对接1200余次,开展交流合作和成果转化百余项。建立“553”人才需求征集办理工作机制,实地走访调研100多家重点企业,面对面与人才座谈交流、问计问策,形成全周期闭环式工作链条,全时高效回应办理2800余个人才事项,人才满意度、好评率达100%。仅2024年上半年,兑现引进安家费8000余万元,高校毕业生住房补贴2.8亿元。加大企业人才支持力度,赋权重点企业自主制定标准、自主评价人才,组织首批149家企业,从生产科研一线关键核心岗位确定222名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受到企业和人才广泛欢迎。
亮眼的数字、务实的举措、人才的称赞,彰显大连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人才竞争力显著提升。去年以来,全市人才总量保持正流入且递增态势,人才工作在服务“两先区”高质量发展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提升,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谱写大连人才发展新篇章。
打造拴心留人环境
提高引才育才能级
张家雁是大连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特大型精密轴承制造分公司维修钳工高级技师,前不久,我市选树20名“大连工匠”,他荣列其中。作为“匠心筑梦 大器连成”高技能人才的优秀典型,张家雁业绩突出、载誉丰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荣获辽宁五一劳动奖章,拥有省市多项重要荣誉,是集团公司技能人才队伍中一面高扬的旗帜。
选树一名“大连工匠”,带动一批技能人才。近年来,为强化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我市健全以党委政府奖励为引领、行业企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奖励体系,提高全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可度。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组织开展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评选推荐,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的高层次技能人才按规定享受安家费和津贴激励政策;每两年选树20名左右“大连工匠”,每人一次性奖励12万元(税后)。每两年遴选10~15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给予10万元经费支持。截至目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00.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0.5万人,居全省前列。
“科技成就了我,我用科技投入实体,用实体形成效益,用效益进一步推动科技、反哺社会。”这是我市新获评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国托的创业宣言。26年前,江国托来到大连并扎根大连,开展应用生物技术领域和产业化研究。历经多年潜心研制,集国家一类新兽药、国内首条重组细胞因子生产线、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支持项目、国家发明专利于一身的重组鸡白细胞介素—2上市,产品技术填补了该领域国际空白。多年来,我市始终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选拔激励,积极落实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充分调动和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示范性,以人才引领和支撑大连“两先区”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特贴专家1500余人。
我市还持续优化完善博士后支持政策,提升服务水平,积极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强化集聚培养高水平青年创新人才,推进产学研合作,推动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23年以来,新增6家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涵盖生命健康、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研发设计等重点发展行业领域。为8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发放建站资助290万元,为566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发放培养资助4390万元。截至目前,我市建设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8个、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51个,培养博士后5000余人,目前在站博士后1300余人,博士后平台载体数量和在站博士后数量均为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