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大连公司机车开发部设计师王松与张亮亮:助推中国机车从“和平”走向“复兴”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杜杨楠 刘蕴哲 周爱娜
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简称中车大连公司)自1899年建厂以来,125年间,“和平”“巨龙”“东风”“和谐”“复兴”等机车产品相继从这里驶出,驰骋在祖国大地上;从修理机车到制造机车,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城轨、动车,中车大连公司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实现一次次技术飞跃。125年栉风沐雨,“机车摇篮”是对中车大连公司从诞生到成长,再到壮大的生动描绘。这美丽的画卷中,一代代机车开发人员秉持着初心和勇于创新的韧性,赓续前进,不断书写着轨道交通产业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高光时刻。
9月29日14时,记者走进中车大连公司机车开发部所在的办公大楼,10余个房间整齐排列在走廊一侧,不断有人进出其中,相互讨论技术问题,一派忙碌景象。记者在这里见到了前一日刚从国外出差归来的张亮亮和王松,他们不时与同事打着招呼。作为电气室电气设计师,今年34岁的张亮亮是电力机车电气设计领域的年轻领军专家,充满活力;在他一旁的教授高级工程师王松,则更加沉稳内敛。
性格迥异的两人,共同参与研发了“澜沧号”以及时速16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动力车,性格的反差和年龄的差距,让两人在实际工作中形成各具年代特色的风格,优势互补,相辅相成。
“松哥经历过手绘图板的时期,这样的深厚功底和他的严谨细腻,能够帮我们年轻人规避很多问题,减少走弯路的试错成本,让我在工作时更加踏实托底。”张亮亮告诉记者,过去是几年潜心研制出一个车型,如今几乎是一年一迭代升级,有时候一人要同时分管三四个车型。“后方有松哥坐镇,我们才更有信心向前冲,拓展市场。”
“现在亮亮这些年轻人绘图,都使用3D建模等技术手段。当年我们五六天才能画出来的一个环节,现在通过三维建模,能够非常直观、快捷地看到我们所设计的部件的样子,工作效率也大幅提升。”王松说,随着电子信息化的普及,办公的软硬件设施也在更新,产品和技术的持续升级突破更加高质高效。“我们可不能掉队,要跟上时代节奏,为亮亮他们在前面‘冲锋陷阵’做好最可靠的技术保障和支持。”
对话中,记者了解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工厂全面恢复车辆的维修能力,自主研制机车油罐车,成功修复并研制多种型号货车(油罐车、棚车、敞车、平板车)。1953年,工厂更名为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工厂,成为新中国第一家被确定为制造货运蒸汽机车的企业。20世纪60年代,工厂实现从蒸汽时代到内燃机时代的转型。批量生产ND型(1966年改称为东风型)内燃机车,成为我国内燃机车制造的先驱。“东风4型内燃机车的成功研制与批量生产,实现了大功率内燃机车自主设计与制造的梦想。”过去的辉煌成就,王松常听老一辈的机车人讲起。
搭乘改革开放的春风,大连机车厂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华丽蜕变,从内燃机车的单一生产迈向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动车组等多元化领域。1982年,工厂研制成功东风4B型内燃机车。该机车被指定为进口替代产品,结束我国大批进口机车的历史。
1993年,内燃机车成功出口缅甸,实现我国干线内燃机车出口零的突破。这一年,王松毕业入厂工作,“子承父业”的他,在父辈筚路蓝缕开创的轨道交通行业创新发展新局面下,继续奋勇前行。1996年,他见证了东风4D型内燃机车的成功研制,该机车也成为中国铁路前五次大提速的主型机车,这让王松备受鼓舞。
“2000年,以‘内电并举’为战略号角,韶山4改型电力机车成功试制与量产。2004年,搭建起全新发展平台,实现从直流技术到交流技术的转变。2006年12月8日,首台和谐D3型电力机车在公司落成。2010年7月,首台和谐D3C型电力机车上线试运行,机车关键技术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进入“十三五”时期,复兴N3型交流传动客运内燃机车与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电动车组动力车,相继在铁轨上绽放光芒。“复兴号”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是张亮亮入职以来参与的第一个重大项目。在方案设计阶段,他全面梳理机车设计参考项点、进行可靠性提升、大胆创新拓展思路,成功应用以太网控车技术,大大提升我国干线铁路客运专线牵引的运用安全。
2017至2018年间,中车大连公司动力集中电力动车组批量交付。这不仅是技术创新的里程碑,更标志着公司产品成功进入“复兴号”新时代铁路牵引动力产品序列。
2021年,D2021次“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力集中动车组列车从拉萨首发。至此,“复兴号”实现了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覆盖,深刻践行了“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的愿景。同年12月,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由中车大连公司研制的“复兴号”动车组、“澜沧号”动车组与和谐D3C型货运机车,奔驰在湄澜山水间,成为中老两国不断加深交流与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景象。
其中,“澜沧号”动车组由张亮亮参与设计,是国内首例跨境铁路列车,且全部使用中国标准。他首创时区自适应切换技术,实现跨境运行时区的自动切换;开发出基于“双卡单待”电台的通信网络系统自动切换技术,实现中国跨境列车通信技术平台从“0”到“1”的突破。
“从‘和谐号’到‘复兴号’,我们在实现完全国产化的情况下,在产品设计上,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落脚点,在平稳性、舒适性和用户体验等方面精益求精,不断提升。”张亮亮说。一代代的“大机车人”,从研究如何让机车跑起来,发展至现在对装饰美观度、灯光亮度、电源接口等方面的细腻关注,既展现出中国在自主创新道路上的铿锵步履,更让屹立于世界之巅的国之重器拥有贴近人心的温暖柔情。
当前,最新下线的系列化新能源机车,再次引领绿色交通发展方向。像王松和张亮亮一样的每一位“大机车人”,前赴后继、发奋图强,勇立潮头的信心与追求从未停歇。他们不仅是技术创新的排头兵,更是绿色交通梦想的践行者,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中国机车工业发展的新篇章,激励着更多“大机车人”勇立潮头,不断追求卓越,共同推动中国乃至世界交通行业向更加绿色、智能的未来迈进。
记者手记
百年奋斗辉煌路,机车铸造复兴梦。跨越三个世纪的“机车摇篮”,秉持初心砥砺奋进,以与时俱进、勇于革新的勇气与魄力,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掌握核心技术,推进轨道交通装备实现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飞跃,彰显民族复兴的速度与温度,持续书写着新时代的华章。心有所信,方能行远。125年的中车大连公司历久弥新,靠的不仅是一代代“大机车人”的拼搏实干和接续奋斗,更有“摇篮精神”的延续与传承,让更多“中国心”“中国造”享誉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