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天最后一个节气里

打开“贴秋膘”的正确“姿势”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冉嬛 张丽霞

霜降已至,这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了。在我国民间,一直有吃厚味佳肴“贴秋膘”的习俗,有些人以此为依据,认为可以名正言顺地大快朵颐;有些人则慨叹一声“肥还没减掉,又要‘贴秋膘’了?”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主治中医师刘妍妍却说,“贴秋膘”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贴秋膘”说法的由来

“贴秋膘”起源于北方,这与北方的气候有关。以前,因为夏天天气太热,农活儿又累,人们常常热得没有食欲,睡得也不好,所以在夏天容易消瘦,精神不足,力气不够,也就是中医所讲的“苦夏”。

立秋之后北方天气渐渐转凉,人们食欲变好,趁这时候多吃一些有油水的食物,把营养补回来,应对秋忙的同时,也增厚一下脂肪,抵御深秋和冬季的严寒,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习俗“贴秋膘”。中医讲究天人相应,自然界的阳气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贴秋膘”实际上是顺应了自然界“秋收”的特点。秋季自然界的阳气逐渐收敛,阴气逐渐增长,天气逐渐凉爽,自然界呈现“收”的状态,人体也应当顺应这一变化,在秋季注重“收敛”体内阳气,储存能量,为冬季打下基础。

“贴秋膘”不适合所有人

“贴秋膘”最适合的是在夏季体力过度消耗、偏瘦、没有器质性病变、脾胃功能还可以的人群。

有些人群“贴秋膘”要慎重。如肥胖、“三高”人群,盲目“贴秋膘”会使热量大幅增加,营养更加过剩,导致疾病的加重。这类人群平时应饮食清淡,选择易消化、低热量、低胆固醇、高纤维素的食物,不要刻意增加进食;脾虚湿盛人群,这类人自己会觉得很虚弱,身重乏力,但这并不代表缺乏营养物质,甚至有的还患有“三高”,脾胃虚弱的人消化功能本身就弱,进食过多肉类及高营养食物会骤然增加胃肠负担,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湿浊更盛,即“虚不受补”,因此,这类人群要先调理脾胃,化湿祛浊,饮食方面可食用健脾利湿的药膳汤粥,酌情添加扁豆、山药、茯苓、薏米、芡实、莲子等食材;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儿童消化系统各器官尚未发育完善,这两类人群消化能力比较弱,不可短期内摄入大量肉类食品,会导致消化不良、积食等,在适量进补的同时,要注意消食和荤素搭配。

“贴秋膘”的饮食原则

口腹之欲人皆有之。在这个清冷的季节,和朋友家人围坐一起,品尝美食、共话桑麻,绝对是温馨的人间烟火味儿。但要注意,进补不是养脂肪,不要过度进食高热量、高脂肪食物,而是“清补”,合理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等各种营养素,控制脂肪、盐、糖的摄入量,以此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贴秋膘”饮食原则要以滋阴润燥、养肺生津为主。中医理论认为,秋季对应的颜色为白色,多吃些白色食物可起到滋阴润肺的作用,如白萝卜、秋梨、银耳、百合、莲藕等,可抵抗秋燥。同时,注重调补脾胃,脾胃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营养吸收能力。在“贴秋膘”的过程中,应注意调护脾胃,可选择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如山药、茯苓、薏苡仁等,以增强脾胃吸收能力。

增加蛋白质摄入。优质蛋白质主要是肉、蛋、奶类。肉类建议选择鸡鸭鱼,牛羊猪次之。鸭肉味甘咸,归脾胃肺肾经,有大补虚劳,养胃生津的功效;鸡肉味甘,性温,入脾胃经,有温中益气、健脾胃的功效,尤其适合老人和儿童食用;鱼肉高蛋白质低脂肪,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也是秋季进补的佳品。

注意增酸减辛。酸味儿可以收敛肺气,而辛味儿食物容易耗散肺气,秋季宜收不宜散,因此要尽可能少吃葱、姜、蒜、辣椒等辛味儿食物,适当食用一些酸味儿食物,如橘子、猕猴桃、柚子、山楂等。

编辑:李兆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