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湾聚心 优化中心城区布局

塑造宜居宜业空间增强核心竞争力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刘蕴哲

规划引领发展,蓝图绘就未来。11月6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关于《大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批复。《规划》获批,标志着大连市正式进入“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实施阶段,开启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新征程。

《规划》是大连构建美丽国土空间格局,开展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政策和总纲,是大连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今后如何实现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优化,塑造宜居宜业空间?让我们在《规划》中寻找答案——

面向2035年,我市将延续环湾集聚发展的营城思路,以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不包括营城子街道以及革镇堡街道部分区域)、高新区(不包括龙王塘街道)以及金州区南部陆域范围为中心城区,实现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优化,塑造宜居宜业空间,增强核心竞争力。

强化结构清晰空间格局

打造“强湾聚心、廊道生长、襟山连海、组团紧凑”的空间结构。

强湾聚心:以大连湾和金州湾为两大核心功能湾区,引导各类要素向湾区集聚,打造经济密度更高、产业链更完善、现代服务业更集聚的中心城区发展核心,形成面向黄海、渤海的双湾聚合发展新格局。

廊道生长:以哈大—旅顺南路、丹大—旅顺北路两条廊道为主要城市功能发展轴,串联公共活动中心,链接城市空间。

襟山连海:以市域绿脉构筑生态基地,以湾为起点打造深入城区的横纵绿楔,径向织补城市空间,形成通山达海的生态绿色网络与休闲慢行空间。

组团紧凑:打造中西沙文化片区、甘井子枢纽片区、高新区创新片区和金普新区智造片区4个片区,形成高效集约、结构清晰的紧凑型组团布局。

形成复合活力的公共中心体系

构建“城市主中心—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生活圈”四级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包括1个城市主中心、3个城市副中心、5个地区中心和若干社区中心。

城市主中心

东港—中山广场—青泥洼桥—香炉礁—梭鱼湾:重点发展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商务办公、文化娱乐、创新创意、旅游观光等综合性服务职能,加强历史城区内文化遗产和风貌的整体保护。

城市副中心

临空经济区—体育中心—大连北站—中华路—华南广场:围绕航空枢纽和高铁枢纽,重点发展商务办公、会议会展、现代物流、文化娱乐、商业服务等具有临空经济和高铁经济属性的综合性服务职能,补充完善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

星海广场—会展—西安路:重点发展金融服务、商务办公、零售商业和滨海旅游功能,充分挖掘现有商业氛围,提升商圈品质,激发商业活力。

小窑湾商务区:重点发展特色金融与生产性服务业,构建自贸金融体系,打造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

地区中心

斯大林路—和平路、金马路、金石滩、凌水湾、周水子:重点发展服务本片区的行政、商贸、文化、体育等综合服务功能。

社区中心

将社区作为公共资源配套的基本单元,实现基本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

塑造高品质宜居空间

坚持以人为本,优化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养老、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打造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三级公园绿地体系,构建蓝绿交织的城市绿道网络,提升中心城区空间品质。到2035年——

文化设施:中心城区人均文化设施用地提升至0.4平方米。

体育设施:中心城区人均体育设施用地提升至0.7平方米。

基础教育设施:根据人口规模及服务半径配置,高中按每5万人~12万人配置1处,结合行政区划和服务人口统筹布局;初中按每5万人~10万人配置1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1000米;小学按每1.5万人~3万人配置1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00米;幼儿园按每0.3万人~1.2万人配置1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300米。

医疗卫生设施:根据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配置,每个区宜至少配置综合医院1处、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处、妇幼健康服务机构1处、急救中心1处。

社会福利设施:每个区应配置1处残疾人康复中心或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1处儿童福利院、1处未成年救助中心。

公园绿地面积: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

城市绿道:串联各个湾区的沿湾活力绿道约150千米、在城市近郊山体建设半山漫道长度约300千米;结合城市林荫道建设城市休闲绿道长度约200千米;沿河流水系建设滨河运动绿道长度约60千米。

编辑: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