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为引擎 深耕实业沃土 民营企业以“硬实力”诠释高质量发展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舒心侨
“工业神经中枢”以扎实的数据联通实践,在电力装备领域开辟出一条全链路数据贯通之路;全球最大规模的钒电池储能装备生产基地和钒电解液生产基地活力满满……这一幕幕,正是大连市多家民营领军企业以创新为引擎、深耕实业沃土的生动缩影。多年来,大连市民营企业以扎实的“硬实力”诠释着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涌现出多名创新“领跑者”和产业“排头兵”。
编织电力数据神经网络 引领智能装备新时代
在大连北方互感器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北互”)中压互感器制造区,记者看到一台台拥有二维码“身份证”的互感器产品,正源源不断地“走下”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线,发往国内外客户。这个“身份证”不仅仅是一个标识,更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神经网络的入口。海量的生产、质量、溯源数据在云端汇聚,构建起高效智慧的制造新生态。
当“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大北互这家国内互感器领军企业,正以创新为刃,率先在电力装备领域劈开一条全链路数据贯通之路,构建覆盖研发、生产、供应链到客户服务的“工业神经中枢”,为行业树立智能跃迁的标杆。
企业副董事长宋仁丰为记者介绍,产品标牌自动排版,打通多个车间的环节,体现了数字化设备在大北互车间的应用和融合。“我们通过大力推动智能化、数字化建设,构建了覆盖销售、订单、研发、生产、检验等全价值链的‘全域数据交互平台’,这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数字基础。”
“局放管理系统”依托大数据分析引擎,驱动产品研发、制造与检测环节的持续优化与可靠性跃升;“互感器智能测试系统”通过设备智能化升级与全流程集成,构建全自动测试闭环;“大热浇系统”对线圈真空干燥、装模、浇注、卸模、固化做智能化系统管控,生产效率提升近一倍,获评“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大北互自主研发的数据分析模型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级数据应用范式。
从内部流程的革命性整合,到与国网、中车的深度共联,再到供应链的透明化智慧变革,大北互以数据“织网”能力,定义了电力装备智能升级的新路径。
实数融合 数字化为电力装备发展提供智慧动能
走进大连第一互感器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大一互”)的车间,在CT绕线生产线,记者看到,绕线机高速运转,工人正在进行电流二次线的绕制,生产流水线上一批批互感器二次线圈生产、制造完成。
作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大一互是国内互感器制造业龙头企业。近年来,大一互驱动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应用工业互联网、多目标寻优等技术建设互感器供应链,运用大数据、AI技术建立数据模型,完成与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数据交互,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采购、生产、质量等数据的集成共享。
一台电压互感器的自动绕线机可以代替三个人的工作量,只需要人工辅助完成作业,这样的设备在大一互的生产线有6台。据了解,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24年实数融合典型案例名单,大一互“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互感器供应链协同转型领航实践”入选,为大连市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树立了典型示范。
“我们有5个终极试验室,用于互感器的出厂质量检测,产线经数字化改造后,产能提高,由原来每天试验完成700台,到现在的每天能够试验完成近千台。”生产制造部经理房俊一告诉记者,互感器的成品试验包括绝缘试验、电磁性能试验。在进行绝缘试验及电磁性能试验时,由试验工位发出指令,试验产品从产线自动输送到试验工位进行试验,试验数据自动上传,试验合格的产品下线由机器人自动识别并运输到货物暂存区域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硬实力”底色 促进大规模钒电池储能技术创新
各种不同类型的智能机器人正在与技术工人紧密配合,满负荷运转,进行着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设备的部件生产和组装……这是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融科储能”)智能车间的场景。
作为国内最早涉足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的企业之一,融科储能已连续攻克电化学基础技术、电堆技术等一系列核心技术,在电网调峰、可再生能源并网、智能微电网等国内外市场领域,实施了近40项全钒液流电池工程项目,累计投运钒电池储能系统超过720兆瓦时,占钒电池全球市场60%。该公司电解液材料销售占全球市场90%,在产业端形成了从原材料到储能装备的全产业链开发制造能力。2024年,融科储能入选“全球独角兽”企业排行榜,成为辽宁首个“全球独角兽”企业。
融科储能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在行业内持续保持技术领先地位。融科储能已在大连市高新区、庄河市、金普新区建立技术研发、材料供应、装备生产三大基地,逐渐形成自主配套的产业集群,已建成投产全球最大规模的钒电池储能装备生产基地和钒电解液生产基地,打造出全球规模最大的钒电池储能产业集群。